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學禮,無以立”。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尺,禮儀教育也是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是幼兒園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意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中。幼兒期不僅是進行智力早期開發的重要階段,也是塑造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有研究表明,學前期幼兒容易接受信息、可塑性強,在幼兒園中進行禮儀啟蒙教育,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質的養成。同時,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對于提高民族素質、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一、開展幼兒文明禮儀教育的意義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提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兒童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養優劣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格影響人一生的命運,而在幼兒期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據心理學家調查研究顯示:幼兒接受能力及模仿能力較強,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幼兒期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及品格的最佳時期,幼兒從小接受良好的禮儀行為規范教育,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開展幼兒禮儀教育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途徑。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對中華傳統文明、禮儀、美德的丟棄。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滋生了一些不良習氣,不講文明、不懂禮貌、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懂得尊老愛幼,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品性。因此,廣泛開展和推進幼兒文明禮儀教育已成當務之急。因此,加強開展幼兒文明禮儀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幼兒文明禮儀教育實施的途徑

1.細化禮儀教育內容,將其滲透至一日活動中。

幼兒園一日活動給文明禮儀行為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情境,包含著很多進行禮儀文明教育的契機。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將對幼兒的禮儀、品德教育滲透至一日活動中。如在入園、進餐、入廁、午睡以及戶外游戲活動等,教師可以給每個環節行為制訂各項規則,并將禮儀教育內容細化到各個環節中,確定禮儀目標及指導策略。要求幼兒衣著整潔得體,要主動與老師、同伴打招呼,要與父母說再見。進餐時要保持桌面干凈、要珍惜每一粒糧食,主動收拾餐具,要養成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的習慣,注意個人衛生。一日活動為幼兒的禮儀行為培養提供了很多契機,幫助幼兒在社會生活中逐步積累經驗,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2.開展文明禮儀主題活動及競賽活動,強化禮儀行為。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在實踐中才能慢慢養成,只有讓他們參與實踐活動,在真實的感受與體驗的基礎上,才能深化對禮儀行為的認識。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文明禮儀主題活動,每周有計劃組織開展文明禮儀活動,豐富文明禮儀教育教學模式,如開展“我與文明手拉手”“幼兒交往禮儀”“幼兒生活禮儀”“我愛我家”“我愛老師”“我愛同伴”等主題活動,潛移默化地熏陶幼兒的思想意識,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在實踐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禮儀道德觀念,在愉快的氛圍中使文明禮儀行為習慣逐漸規范化,如可以圍繞中國傳統節日設計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在“九九重陽節”探望孤寡老人,不僅使學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還可以讓孩子體驗到關愛長輩的快樂。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文明禮儀競賽活動,重視榜樣效應,如開展“文明小衛士”評比活動,使愛模仿的幼兒有榜樣可以學,在模仿中逐漸規范自身的行為規范,提高道德品質。

3.獲得家長支持,實現家園同步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兒的可塑性強,思想單純,模仿力很強,他們模仿的最早對象往往就是父母。對幼兒的禮儀、品德教育,必須家園同步進行,只有統一起來,才能真正給幼兒創造健康成長的環境。因此,開展幼兒文明禮儀教育僅僅依靠園內的禮儀教育還遠遠不夠,要廣泛宣傳開展禮儀教育的重要性,獲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營造和諧、文明的家庭氛圍,引導學生講衛生、講禮貌、關心愛護同伴,積極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品德、在生活點滴中潛移默化地熏陶幼兒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