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探討
作者: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中壩小學 劉 琴
發布時間:2015-04-13 16:17: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但是,目前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當前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全體參與”意識不強,缺乏合作學習的自主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積極討論、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部分學生則一言不發,充當“全職傾聽者”。甚至個別學生把小組討論時間當成精神放松和自由活動的大好時機,做一些與課堂學習無關的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并沒有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內涵,沒有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
2.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時機不恰當。只有具有研究意義的問題,才值得學生進行討論,才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為了過分追求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不管什么問題都讓學生進行討論。這使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也影響了正常的學習進度。
3.沒有做好合作學習的評價反饋。進行小組評價,目的就是讓學生及時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也是促進合作小組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評價反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但是,某些教師為了追趕課程進度,在學生說出討論結果之后,只是簡單地說出答案的對與錯,并沒有對學生的討論成果進行評價,這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進課堂教學,以使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其意義呢?
1.合理分配小組成員。從某種意義上說,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競爭性的學習方式,不同的小組之間存在潛在的“競爭”。為了保證競爭的公平性,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首先,教師必須合理分配班級學生,每個小組成員的綜合水平應該基本一致;其次,教師要促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每一個小組的內部成員進行明確分工,每個成員必須承擔小組中的某一特定角色。例如,有些學生擔任組長,有些學生擔任結果記錄者、意見陳述者等。另外,教師要定期對小組成員的角色進行重新劃分,讓每名學生都有擔任小組長的機會。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學習,其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因此,在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教師要培養學生“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在其他學生講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醒學生認真聽,先聽后說,不隨意插話。
3.精心設計學習問題。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學習問題,使學生自愿、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教師最好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例如,在學習“比的應用”這一課時,教師給學生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小明的爸爸和舅舅合開了一家餐館,最初小明的爸爸投資5萬元,而舅舅投入了3萬元,一年之后餐館盈利16萬,請問怎樣分這筆錢才能讓小明的爸爸和舅舅都滿意?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引入本課的學習內容。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4.恰當把握合作時機。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雖有多項優勢,但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必須運用在以下情況之中:第一,學習問題較難,僅憑個人力量,學生無法完成任務;第二,對同一問題,學生們意見不一致。總之,只有在處理教學中的重難點時,合作學習才能發揮其優勢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恰當把握合作時機。
新課程標準改革對我國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了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作為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合作學習的應用優化了我國的課堂教學。在未來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