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 應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八中學 高 峰
發布時間:2015-04-13 16:13: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高中語文教學作為傳遞文化的手段,不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時也具有“文化繁殖”、發展、更新文化的功能。然而當前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有人戲說:知道愛情的人越來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比爾的人越來越多,知道保爾的人越來越少;知道關之琳的人越來越多,知道卞之琳的人越來越少;知道“就要發”的人越來越多,知道“九一八”的人越來越少。
一、語文教學中關注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需要,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
新的《高中語文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顯然,這段話指出了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這也和實現中華民族在本世紀的偉大復興的目標相一致。因此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質教育說到底是以素質培養素質、以靈魂塑造靈魂的一種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人只能由人來建樹”。在教學中只能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所以,我們必須在課堂上涉及、講解一些基本的傳統文化知識,催化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們都喜歡去翻書、喜歡去讀書(課外書),這就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同時也促進了我們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弘揚民族精神,激發中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厚德載物的兼容品質、以德化人的高尚風范、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對培養中學生“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更具有啟迪、警示、約束、凈化意義。
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有過光輝燦爛的業績,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勤勞聰敏的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方面曾長期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據《中國科技史》的作者、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統計,從打通絲綢之路到18世紀,中國傳播到歐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發明創造就有30多項。我國的四大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特別是對歐洲的社會變革和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燦爛成果,對于激發中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進而提高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自尊、自律、自重、自愛的人格品質,無疑會起著標本兼治的作用。
三、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提高語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的需要
以《論語》為代表的民族優秀文化,是現代教育思想的源頭,是提高教師理論水平的根本。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提高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師的文化素養總是綜合表現為一定的人格氣質,它對于學生是一種熏陶和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榜樣和示范作用。教師要學習歷史,了解民族文化的發展,并需要對國情、世情的發展以及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再學習,特別要注意研究民族文化發展史上(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對中外文化的批判與繼承、改造與創新的經驗和教訓,樹立科學的全面的文化選擇觀。同時,當前教育面臨新老交替,一大批青年教師補充到教育隊伍中來,更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只有自身的文化辨析、選擇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擔負起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任務。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對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和提高語文成績都有幫助,對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也很有幫助。
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語文教育中依然綻放精神之花、展現民族之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