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快樂作文
作者: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第一中學 趙 敏
發布時間:2015-04-10 16:35: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寫作是一項綜合性極強而又充滿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寫作的過程是極艱苦的創造過程。古人曾說:“普天下之事,唯此為最難…… 耗心疲力,饑食寢夢,悲歡得表,殆來易可以言工。”加之應試教育和教學方式的種種不足,學生厭倦甚至害怕作文,把寫作文看作是一件痛苦而又無奈的事情。寫出的文章選材貧乏,內容空洞、俗套,是學生用來應付老師和考試而挖空心思拼湊出來的一堆無多大意義的文字。
葉圣陶對學生作文曾經有過精辟的闡述:“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又做。”特級教師徐明也曾說:“寫作的本質是生命的個體情感、活動的表達。它永遠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生命活動,一種與精神發展、生命軌跡變化同步的文字化顯現。”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把作文和學生的個人生活、個性化體驗緊密結合起來。對于學生來說,每次作文都應該是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他應該在作文中反應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展現自己的想象與創造,借文章表達自己的追求和寄托。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寫他們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讓學生有興趣、有內容、有方法能寫。因此,作文訓練中,要引導學生接近社會、親近自然、表現自我,多去挖掘并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尋找立體化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為了達到此目的,我在作文教學中,除了進行規范、專題作文之外,還嘗試用“小作文”的形式,靈活多變地訓練學生多方面的寫作能力,一題有一個訓練點。
一、 培養觀察力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使同學們能夠自覺、準確、敏銳、有條理地觀察事物,讓同學們面對客觀存在的事物、自然現象以及人能主動觀察,認真品味。自然景物的觀察,如春天的雨,夏天的山,秋天的葉,冬天的雪等。鼓勵學生去觀察老師、父母、同學,抓住人物特征,進行刻畫、描述,老師給予適當的指導,逐步地體現事物和人的特征。
二、 培養思辨力
利用最新的新聞報道、熱點話題作素材,讓同學們展開討論,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然后寫成文章。如“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汶川地震的思考”“快樂大本營”等,有力地吸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寫出來的文章大多觀點鮮明,表達有條理,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培養寫作技巧
把各種寫作技巧融入平時的作文訓練當中。使枯燥、抽象的寫作知識生動、有機地融入寫作之中,在學習完《散步》之后,我隨機安排了一次小作文,在學習完《三峽》之后,立即讓同學們寫一篇環境描寫的作文,學練結合,同學們都能寫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特征、有感受的作文出來。
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絕非短時所能奏效,這就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結合課文,聯系實際,隨時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快樂”或“憂傷”,要求學生直接描寫“快樂”或“憂傷”,要求使用修辭方法,400字左右,要求寫具體、形象,注意動詞和形容詞的選擇。正是有了具體的要求和針對性的引導,這次絕大多數同學寫出了較高水平的作文。
五、培養想象力
同學們年齡小,思維活躍,正是富于幻想的時候,抓住時機,及時切入,利用現成的資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好事情。《二十年后的自己》這題目一出來立即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在進行了簡單的引導之后,同學們當堂寫了三百字左右的文章,結果有不少同學寫出了頗具新意而又想象合理的文章來。
這種靈活多變,極具時效性、針對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寫作方式,一改往日死氣沉沉,無病呻吟的尷尬局面,學生在自由狀態下寫作,更能從中發現個體生命的價值,感受到自由寫作的愉快,讓寫作成為心靈的歌唱。這不正如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