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身體素質差,自理能力低,專業學習興趣缺失的現象。筆者試圖尋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兼顧的教育措施。文章在分析戶外運動和地質學學科特點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本專業大一新生中開展戶外運動項目的方法,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興趣進而實現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戶外運動 地質學 人才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42

戶外運動的特征分析

戶外運動誕生于 19 世紀下半葉,最初是一種民間探險旅游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戶外運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戶外運動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并最終演變為一種體育項目。

根據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的定義,戶外運動是一組以自然環境為場地(非專用場地)開展的帶有探險性質或體驗探險的體育項目群,主要包括陸地、水上、空中三大類。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戶外運動是“人們在閑暇時間,為了滿足自身身體健康、放松和休息、人際交往以及刺激和冒險等多方面的需要,采用體育運動的方式(步行、滑雪、登山、騎自行車等)在山地、水域、荒漠、高原等各種特定自然環境下進行的各種戶外體驗活動”[1]。

與一般運動項目相比,現代戶外運動有3個突出的特征:

1.戶外運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性

戶外運動的場所是特定的自然環境,不是人類修建、制造的專用運動場所。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與靜謐深深吸引著來自嘈雜城市的人們;同時,大自然也是一個處處充滿無限變化的世界。人們在戶外運動過程中,即使擁有嫻熟的技巧、必要的裝備以及一定的身體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完成活動任務,一切活動都要依據活動場所的特點和規律來進行。所以,參加活動的人既要深刻了解自然環境,也要尊重自然環境、敬畏自然環境,才能成功地實施戶外活動。在與自然不斷深入的接觸中,人們會逐漸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并不是主宰者,進而自覺地與自然融合在一起。

2.戶外運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探索未知環境的神秘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尤其是現代城市人群。城市生活節奏緊張乏味,城市環境污染嚴重,人們渴望在自然中享受放松的心情,拋開城市的羈絆和煩惱。緊張節奏后的全面放松成為都市人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探索自然的主要動力。人們在探索自然過程中可以獲得自然、人文知識,同時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戶外運動的挑戰性主要指運動存在著很多不確定、變化的因素,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如跨越小溪、忍受惡劣天氣等。需要參與者借助一定的裝備,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克服不利的自然環境。也正是挑戰性使得戶外活動魅力無窮,吸引著不同年齡階段的愛好者。

3.戶外運動是一種獨特的體驗活動

鑒于戶外運動活動場所的特殊性,通常的戶外活動都不是單獨進行的,需要有著共同興趣愛好、互相信任的同伴組成團隊完成。戶外運動是一個自我協調的過程。心理病學將感官輸入分為自我協調(即自我認為可以接受的)和自我不協調(即自我感到厭惡的)。當代人進行戶外運動主要是為了豐富業余生活、健身及個人興趣,因而是自愿和令人愉快的,是自我協調的。人們在進行戶外運動過程中,會自覺地打開所有感官,全身心地放松,回歸人的本真狀態,感受生命的力量,洞察生命的意義。同時在活動中,大家為著共同的目標,團結協作,互相幫助,共同經歷快樂,克服困難,極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地質學學科特點與人才素養

地質學是關于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地質學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這也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

1.地質學的學科特點

(1)地質學是一門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目前地質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固體地球的地殼和地幔上部。當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景觀——千姿百態的地貌、碧波萬里的海洋、光怪陸離的溶洞、氣勢磅礴的瀑布、造型各異的巖石、五彩斑斕的溫泉、保存完整精美的古生物化石——都經歷了數億年的地質變遷。地質學則是對這些自然現象采用“將古論今”的方法研究其形成、演化過程的一門學科。除了自然景觀,儲存于地表或地下的固態、氣態、液態能源也是地質學的研究對象。這些資源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長過程中,經歷了成巖、變質、聚集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地質學采用多種手段探明這些能源的分布及儲量,并將其轉化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動力。除此以外,地質學的研究對象還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海嘯等時刻威脅著人類生存的自然災害。應用地學知識對可能存在危險的地帶進行綜合防治,防患于未然,可將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地質學正是這樣一門在研究自然發展演化過程的基礎上,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學科。

(2)地質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的學科。野外考察觀測是地學專業學習、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礎工作。明代李時珍通過長期實地考察研究,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巖石和化石;明末徐霞客經過30多年旅行,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作了詳細記錄,著成《徐霞客游記》;洪堡走遍了西歐、北亞、南北美成為公認的近代地球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我國地學教育的開拓者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劉東生等始終把野外調查活動作為地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來對待,他們認為野外調查是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2]。在野外實際工作中,地層層厚、傾向傾角、走向,斷層位移性質、斷距,褶皺的形態、產狀,古生物化石出現的層位等地質現象都需要研究者對其進行野外實地觀察和測量,然后才能進一步對地質體進行定性、定量的研究。

(3)地質學是一門探索性很強的學科。地質學的探索性主要由地質體本身的復雜性和研究方法多樣性兩方面因素決定的。首先,地質體是極其復雜的研究對象,有復雜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結構方式,并且在漫長的時間和廣袤的空間內經歷一系列地質作用影響,所形成的地質現象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造成了不同地區的地質體存在較大的區域特殊性。另一方面,野外采集的地質樣品需要經過多個流程、多種方法進行處理。如:樣品不同方向的切割、磨片可以看到多方向的受力情況、礦物組成;不同礦物的同位素定年方式由于其封閉溫度、實驗條件差異又可以得到相近但不完全一致的年齡結果;溫壓實驗模擬地質體形成的溫壓條件等。在開展工作的初期,研究者通常對研究對象缺乏足夠的了解,尚不能提出一個具體的假設。經過多種探索性研究,將所得結果與現存的文獻、數據成果綜合對比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相互佐證,最后明確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將其形成最終的研究成果。

2.地質學專業需要的人才素質

上述地質學專業的特點,對學科人才的素質提出一些特殊要求:

(1)強健的體魄,濃厚的興趣。長時間的野外工作,需要研究者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以承受戶外艱苦的工作環境。同時要耐得住寂寞,用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地質學的濃厚興趣支撐推進野外工作。

(2)邏輯清楚,思維縝密。地學環境復雜多樣,任何細節都可能是解開地學現象的鑰匙。地學工作者只有認真、嚴謹地對待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才可能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

(3)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動手能力是地學人才必備的專業素質。在實驗過程中熟練的操作技巧往往比理論指導更為有效。高質量實驗數據的獲得包含了野外樣品采集、室內標本觀察、動手測試、數據處理、文獻查閱、明確測試數據意義等研究過程。整個過程都需要研究者參與其中,通過親手操作實驗,熟悉實驗的流程,了解實驗原理才能準確地解釋實驗數據反映的意義,繼而在此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

(4)綜合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由于地學專業研究內容在時間和空間范圍上尺度較大。野外地學現象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受到眾多地學作用相互疊加,同時不同研究人員對同一地學現象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也使得研究結果具有多樣性。因此要求地學專業人員必須有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從復雜的地學現象和海量的信息中找出研究主線,綜合各方資料對研究內容作出合理的解釋,得出正確的論斷。

(5)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由于野外工作環境的復雜性和個體生理的局限性,使得地質學野外考察工作團體性較強,單獨進行野外考察工作存在較大的危險。另外,地質學研究范圍的地域寬度和時間深度也需要以團隊的形式從事學習研究工作。在合作的過程中研究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可以激活思維,取長補短,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

戶外運動對地質學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1.戶外運動對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用

(1)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及獨立性。能夠迅速地適應戶外工作環境是從事地學專業學習的先決條件。初入大學的本科生,高中階段一直處于家長和教師的保護之下,一切事物由家長和教師包辦,造成大多數學生缺乏自理能力,適應能力較差。而學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決定了其大學生活的質量。地學專業對學生適應能力的要求更高也更加迫切。在新生入學之初,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活動是培養學生適應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走出較為封閉的校園,體驗多元化、富于挑戰性、真實的戶外活動,然后對整個過程進行反思歸納,從而提升其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3]。

(2)強健體魄,磨煉意志。大學生活時間比較自由開放,許多大學生在生活上養成作息無規律、缺乏體育鍛煉、長時間使用電腦等不良習慣。從大學生連續四年的體質檢查報告來看,學生的體重、有氧運動耐力、肺活量指數等指標明顯存在逐年下滑的趨勢[4]。戶外運動與其他傳統體育運動相比更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幫助學生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同時,戶外運動的健身性極強,能夠全方位提高和改善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對人體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體溫調節產生顯著的功效,并且其提高和改善水平優于一些傳統體育運動項目[5]。此外,在戶外活動參與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設置運動項目可以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培訓其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從而適應戶外環境的學習、研究生活。

(3)融入集體,陶冶情操。當今“80后”、“9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制力較差。在大學完全自主管理的寬松環境下,常常迷失自我,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癡迷網絡,不與人溝通,長此以往又缺乏必要的引導,會為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埋下隱患[7]。開展戶外運動可以使學生走出自己封閉的世界,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融入自然、融入集體。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放松心情,緩解學習帶來的緊張情緒,體會與人交流的樂趣,幫助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培養他們堅韌不拔、持之以恒、拼搏向上的性格[6]。也使得他們的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戶外運動對地質學興趣培養的促進作用

(1)激發學生認識自然的欲望,培養地學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愛好與追求的傾向,它能有效地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它是促進學生努力學習重要因素[8]。戶外運動的活動場所往往是地學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處處都孕育著無窮的知識,只要指導教師適當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們在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其形成、演化過程及其中蘊含的價值,從而激發進一步探索地學的興趣。

(2)戶外活動有利于創設一種發現地學問題、提出地學問題的情境。地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的學科,眾多地質學問題的發現都離不開對自然界的觀測。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獲得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在戶外活動中他們觀察的現象或內容,不斷與已有的知識相互比較印證,最終納入到知識體系結構中。這個過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當觀測的現象與已有知識不相符時,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開展探究活動,以便解決問題,從而學習的主體(學生)與客體(知識)之間產生了相互作用。這個過程由于是學生主動進行的,因此會伴隨著愉快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情緒體驗,最終形成穩定的專業興趣。

3.戶外運動對地質學專業素質培養的作用

古今中外,許多地學專家都是探險家和旅游學家。他們從最基礎、最廣泛的野外考察積累資料,而逐漸成為地學大師。由此可見,基于一定目的的戶外運動對學生地學素質培養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把專業野外實踐教育與體育課堂中的戶外運動相結合,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繼而階段性、漸進式培養學生的野外專業實踐能力。戶外運動對地學專業素質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觀認識地學研究對象。戶外運動過程中人與自然高度融合,自然即是地學專業的研究對象。學生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對地質現象形成初步的認識,把書本上的理論模型與相應的地質體進行比較,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體會理論模型提出的抽象過程。

(2)從容應對各種野外環境。地學工作必然要進行野外作業,野外工作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險。經過多種形式的戶外運動訓練,可以使學生克服對野外復雜工作環境的恐懼,掌握野外生存必備技能,能夠在可能存在危險的環境下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順利開展野外工作。例如:通過攀巖、野營、野外定向等項目的訓練,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登山技巧,克服恐懼心理;掌握如何選擇營地搭建帳篷;怎樣避免自然災害、蛇蟲侵襲;注重確保飲食安全;學會在迷路的情況下辨別方向;熟練受傷簡單處理等野外生存技能。

(3)增強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戶外運動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是一項團體性活動。在神秘而陌生的環境里,團隊會面對各種危機和困難,每個人將充分體驗可能出現的沮喪、恐懼、無助等情緒。戶外運動也是心靈歷練的過程,從最初的興奮、身體的疲勞、旅途的艱辛,到面對危險的畏懼和退縮。在被這些情緒困擾的情況下,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擺脫困境,會激發隊員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使隊員學會信任和奉獻,互助互愛,增強責任心與參與意識;激發進取精神,增進溝通,建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和群體合作意識。

(4)建立創新思維模式。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比較扎實,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很差,遇到實際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差[9]。在戶外運動過程中,合理地設置素拓項目,調動學生們積極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面對突發狀況培養學生的應變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啟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創新思維模式。

結語

基于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戶外運動與地質學專業關系密切,對地質學人才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系統學習地質學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術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熱情。開展戶外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夠使學生在與大自然接觸的同時,自然地將專業知識運用到活動中,并以自己能夠深刻認識大自然為傲,從而提升學生的地學學習興趣。相信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如果有意識地將戶外活動與相關的專業課程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會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和對地學興趣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志堅.戶外運動的健身意義及其規范化[C].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

[2]陳詩越,張錦宗,董杰,李紅.新時期高校地學野外教學內容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12):138-141.

[3]王宜馨.普通高校開展戶外拓展訓練意義研究[J].體育世界,2013,(5):72-73.

[4]黃若澗.大學生野外生存技能的傳播與培養[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2(2):74-76.

[5]王俊杰.戶外運動融入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可行性淺析[J].體育與藝術,2010:153.

[6]趙桂香,孫繼明,董非.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對策探討[J].湖南農機(學術版),2011(2):155.

[7]吳謙峰.高校戶外運動可行性與必要性研究[J].高校論壇,2011(9):63.

[8]劉剛.有趣、樂趣和志趣——談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J].昌吉學院學報,2005(3):91-94.

[9]彭青霞.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