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類藝術院校的優勢是利用多學科將藝術性、工程性、科學性三者有機結合,綜合類藝術院校要發展,就要緊跟時代潮流,改善人才結構,尊重科學規律,合理調整、優化專業結構。

【關鍵詞】綜合類藝術院校 公共課

基金項目:陜西科技大學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1JG49。

引言

綜合類大學開設藝術類專業已成為當今大學辦學的重要特色之一,這體現了多學科交叉、學科相互支撐的現代大學辦學理念的優勢。但是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和授課特點又有別于其他非藝術類學科。本文針對目前綜合類院校藝術專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力求找出解決的方法,探索出一條綜合類院校藝術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綜合類院校藝術專業的優勢

首先,綜合類藝術院校學科門類齊全,各種學科專業相互交融,使精專與廣博有機結合,這是我國教育領域的一大特點,也是其他類型院校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有利于推動不同學科的自由融合和創新,培育學科交匯地帶中邊緣學科的創新生長。其次,綜合類藝術院校其他專業有豐富的辦學經驗,藝術類專業可以借鑒與自己相關專業的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作相應的改變和調整。第三,綜合類藝術院校大學的校風比較嚴謹,這種風格和氣質不會因時光的洗禮而褪色,反而會因歲月的累積而增輝,如春風化雨,滋養著大學校園里的每一位學子和教師,積累和培樹中更體現了綜合類藝術院校自由創新和嚴謹求實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同時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綜合類藝術院校肩負的傳承文化和教書育人的雙重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站在新的高度上思考和梳理其獨特的辦學規律。

綜合類院校藝術專業的現狀

翻開歷史,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院校設計類專業也只有中央工藝美院和無錫輕工業學院兩所大學,而如今的設計類專業院校已經超過了1000所,其中綜合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數相對比較多,教育問題也比較多。首先是綜合類普通院校雖有辦學經驗,但缺少藝術設計專業的辦學經驗,對設計專業的認識不夠,較少考慮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在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方面沒有與其他專業加以區分對待。其次是學校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投入還不夠,專業設施不夠齊全,由于藝術專業的特點決定其教學形式以實踐為主,因此要求學校要有相應教室及配套設備供學生使用。第三是綜合院校的藝術類專業屬于小面積的弱勢群體,沒有體現藝術生本身特點的環境,營造的藝術氛圍不夠。

綜合類藝術院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數字電影、數字動漫、數字舞美等藝術形式突飛猛進的發展,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勢頭越來越迅猛,國家也在積極探討推進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越來越多的音體美考生選擇藝術生的身份實現自己的大學夢,因此問題也隨之而來。

1.綜合院校的課程體系安排

綜合院校的課程安排首先要考慮公共課,比如英語、體育、史政等,而每年這類課程就占掉了學生大概三分之一的時間。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只能在公共基礎課之后插空安排,這樣專業課不能集中授課,導致一門課間隔的時間比較長。學生在上一門專業課的同時還兼顧其他的專業課,不能一門心思專注于某一課程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還感覺作業量大,時間不夠。純藝術類院校的教學體制是集中上課,如果一個學期有三門專業課,就分三個階段完成,比如大學一年級的課程安排:素描1—8周,色彩9—14周,平面構成15—20周。在一個階段專心完成一件事情,學生就不會感覺到作業壓力大。據調查比較,發現純藝術院校的作業比綜合類院校學生的作業至少多一倍,學生反倒很認真,作業質量也不錯。量變是質變的積累,沒有足夠量的積累,就談不上質變的可能性。沒有作足夠的造型訓練,作業就不可能有好的突破,這也是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動手能力越來越困難的原因之一。

2.畢業設計與專業基礎課的關系割裂

在綜合類藝術院校里,專業基礎教學的教師接觸大三大四的學生比較少,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的不多。使得基礎教學與專業方向不能緊密結合,基礎課專業教師不接觸畢業設計,對專業設計的方向不太明確,就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是相互指導與豐富的關系,而目前學校的課程安排中忽略了這一點,呈現出大一大二階段集中完成基礎課教育,大三大四集中完成專業課教育的割裂狀態。建議大部分教師參與到指導畢業設計的行列,改變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割裂的狀態,使之相互結合、共同影響,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啟發,為創作尋找靈感。

3.多媒體教學與動手實踐沒有找到好的切入點相結合

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視覺效果,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怎樣把課堂教授的知識點恰當地運用到動手實踐中,是有難度的。現在多媒體課堂上學生都習慣于聽,卻不記不寫,不動腦筋,等做作業的時候就忘得一干二凈。大家都知道短時記憶如果不及時復習,知識就會忘得很快,課堂上如果筆記加上即時訓練效果會好很多,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堂上作即時訓練。也就是重要的知識點講完后要求學生用15—20分鐘在速寫本上即時訓練,掌握方法理解概念。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最起碼能完全理解,有問題也能及時咨詢教師,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對提高作業的質量也是有幫助的。

怎樣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

1.豐富教學資源,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一般而言,教師、教材、教學環境等一切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都稱之為教學資源。一般本科生到大三就沒有專業基礎課了,要加強基礎訓練就沒有專門的教室和環境,藝術類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訓練的延續性,繪畫專業長期不進行訓練學生就會感覺到手生,專業技法不但得不到進步,反而會越來越生疏。建議學校提供一定的專業訓練環境,或者作為學生的課外訓練基地,讓他們有空間去訓練、研究、思考、創作。對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建立專門的訓練教室不但能夠提高學習效能,成就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而且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舉措。學生可以在這里開展主題活動,進行創意實踐,充分利用學習場地進行體驗探究創作,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的有利環境。

2.改善教學體制

根據藝術類專業的特點,借鑒一下純藝術院校課程安排及教學方法,改革教學體制。要做到兼顧綜合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的完整性,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針對一些具有連貫性、延續性的課程如雕塑課、陶藝課,采用在集中時間授課與動手實踐。試想雕塑課如果一個星期安排一次4課時的實踐課,學生在第一次課初步塑好大型卻要等一周后繼續進行,手感的連續性被打破的同時存在泥土干掉后不易銜接等客觀現象。針對這樣的課程可以把講授與實踐放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在某一個階段專門進行藝術教育與實踐這樣更利于促進教學效益與學習效能。

3.加強專業教師與學生的接觸

許多綜合類大學在藝術專業的課程安排上,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是分開單元授課的,呈現相互脫節的狀態,這樣安排有悖于基礎課服務于專業課的初衷。藝術類專業基礎課通常包括有素描、色彩、國畫、書法、圖案、三大構成等。學生在基礎課上學到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從專業的角度重新利用,審視一般規律,啟發學生用多角度聯系的方法看待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從專業的角度學習專業課,運用基礎課觀點審視專業課特征。就素描課舉例來講,設計專業學生應強調專業角度運用素描規律、設計基礎課與專業課結合,使學習的真正目標轉到設計,這樣更利于發散思維,啟迪創作靈感。基礎課與專業課割裂的狀態很難實現相互促進的作用,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淡化界限,專業基礎課的教師應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的設計大賽作品,畢業設計等活動。有意識地將在基礎課上獲得的知識、培養的藝術審美觀念注入到專業創作的學生,他們的作品形式新穎,整體和諧,追求創新與品格。所以學校應該調整課程安排,加強專業教師與學生的接觸,形成基礎課與專業課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教學模式,運用這種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利于提高學生的創作實踐能力與專業水平。

4.作品展示,制造氛圍

定期舉辦學生作品展覽、主題展等活動,是進行交流、回顧、總結學習成果的途徑,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繼續,是開闊教師學生眼界思路,培養藝術審美觀念,激發創作熱情的重要舉措。對于那些才華出眾、個性鮮明的同學,學校應持鼓勵支持的態度,為他們提供條件舉辦個人展或聯展等,不僅豐富了校園的文化活動,而且釋放了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積極活躍的藝術創作氛圍在當今浮躁的社會是彌足珍貴的,對于理性的工科學校應努力積極致力于搭建這樣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表現自我實力,拓展創新思維,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平臺。在為藝術專業學生營造美好的創作氛圍的同時,也為沉悶、乏味的工科院校平添美麗風景線。

5.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積極參與創作設計

提倡鼓勵教師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建設自己的研究方向,吸收有興趣、相互認同、相互信任、有共同心理基礎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進入自己的研究室,進行專業方向的熏陶和培養。鼓勵提倡教師成立工作室是高校教育模式人性化的體現。當前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與市場需求的人才存在偏差,高校鼓勵支持教師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是努力迎合市場需求、培養出動手能力強的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參與實際項目中,所學理論知識更易于應用到實踐操作中,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了解到產業的生產模式、現代工藝流程、經銷概念、人民消費心理、區域文化、風土人情等一般不會出現在教課書上的信息知識。學生在校不僅得到知識的灌溉,而且獲取社會適應力的武裝,在畢業后能夠從容接受由學校到社會后的反差,而不是強烈的“高原反應”。

小結

綜合類藝術院校的優勢是利用多學科將藝術性、工程性、科學性三者有機結合,綜合類藝術院校要發展,就要緊跟時代潮流,改善人才結構,尊重科學規律,合理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結合實際,積極嘗試建立以自由創新為導向的藝術類專業體系。

參考文獻:

[1]張荔.綜合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6.

[2]王蕾,王琛.藝術設計學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之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