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為導向的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探究
作者: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 陜西商洛 田亞亞
發布時間:2015-03-20 11:31:41
【摘 要】全球化的到來使得我國翻譯市場不斷擴大,然而翻譯人才奇缺、翻譯質量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絆腳石。英語專業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與市場需求及運作方式嚴重脫節,培養的學生不能勝任市場中的翻譯任務,因此有必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改革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
【關鍵詞】以市場為導向 市場需求 翻譯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 實用性
項目名稱: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跨文化視域下的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研究”項目編號:14JK1215;商洛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4jyjx111。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經濟、政治、貿易、旅游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社會對翻譯人才,尤其對應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升溫[1]。2006年,國家外文局培訓中心主任王欣就曾指出“未來幾年我國翻譯人才的缺口將達到90%, 翻譯人才不足、質量低下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一個主要因素”。2007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武等人指出,翻譯問題已成為我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瓶頸[2]。同年,黃友義在《中國翻譯》上發表論文指出,我國各個領域的翻譯中存在嚴峻的問題,如翻譯人才奇缺、翻譯質量低劣等[3]。以上專家、學者論斷表明我國的翻譯人才培養存在著嚴峻的問題,翻譯教學與培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要。導致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國高校翻譯教學模式長期以來與市場需求脫節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改革現行的翻譯教學模式,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以解決高校培養的學生與市場脫軌的問題,使其畢業后能勝任翻譯市場中的任務,進而促進我國翻譯水平整體的提高。
21世紀以來,穆雷、苗菊、許鈞、黃友義、仲偉合、王銀泉、王湘玲、劉衛東、伍小君、莊智象等國內眾多學者對翻譯教學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傳統翻譯教學模式的不足,并在其基礎上提出“面向信息化”“實用性”“交互式”“工作坊式”“以過程為導向”“基于真實項目”“任務型”“以學生為中心”“案例教學”等翻譯教學模式。在對翻譯教學模式的研究中,眾多研究人員都提出翻譯教學模式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但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的具體思路,實施方案等具體問題卻很少被研究。因此,該研究將探討什么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闡述傳統翻譯教學模式與市場脫軌的表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的具體建構思路。
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界定
“教學模式”這一概念出現于1792年,由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布魯斯·喬伊斯(Bruce Joyce)在其著作《教學模式》一書中提出。喬伊斯認為,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范式或設計,其涉及到教材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等[4]。20世紀80年代中后開始,我國掀起教學模式研究的熱潮[5]。高文在《教學模式論》一書中提出:教學模式由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組成。它是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受某一特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或學習理論的指導,并在某種環境中展開[6]。林克難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7]。”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概念分析得出: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指翻譯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應以市場需求為指導,翻譯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應緊密結合市場實際需要。
傳統翻譯教學模式與市場脫軌的表現
我國大學階段的翻譯教學包含三個方面:面向翻譯專業學生的翻譯教學;面向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教學;面向非英語或翻譯專業學生的翻譯教學。該研究中提及的翻譯教學模式指面向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教學模式。長久以來,我國英語專業翻譯教學采取“以文學性文本為主要內容”“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核心”以及“以譯品為取向”的教學模式[8],然而,這些翻譯教學模式卻與市場需求與翻譯市場運作模式嚴重脫軌,其脫軌表現如下:
1.教學理念
傳統的翻譯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受行為主義思想的影響,教學模式以行為主義的“示范——模仿——重復” 的教學思想為指導。翻譯課上,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翻譯理論或技巧,學生通過不斷模仿,反復練習課堂上所學的翻譯理論或技巧提高翻譯水平[9]。另外,許多翻譯教師幾乎從未參與或很少參與市場中的翻譯任務,也不了解翻譯市場的現狀,因而教學理念長期與市場脫節[10]。很多教師認為翻譯是兩種語言符號間的轉化,學生只要掌握兩種語言,就能完成翻譯。受該種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要向學生講解語言知識、翻譯技巧與理論;而忽視了對于學生翻譯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從而導致學生接觸到來自真實市場中的翻譯任務時感到力不從心,難以應對。
2.教學內容
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里,教師選取的翻譯材料絕大多數來自于教參書,內容偏重文學題材,實用性與時代性欠缺,因而很難調動學生翻譯的興趣與積極性。在以文學性題材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的基本為文學題材文本翻譯技巧與評價標準,因而當他們翻譯來自真實市場的實用性文本時,往往感到困難重重。另外,在傳統的翻譯教學中,英譯漢的教學內容大大超過漢譯英的教學內容。然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市場中有大量政治、經濟、法律、商務、旅游、文化等領域的實用性文本需要被翻譯英語。因此教師以“文學”文本為主要內容,以“英譯漢”訓練為主要方式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3.教學方法
傳統的翻譯教學方法與市場相脫節。傳統的翻譯教學中,教師“閉門造車”,采用“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一言堂”“課本+粉筆”“知識傳授”“以結果為導向”等方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注重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與翻譯技巧,而忽略學生對于宏觀篇章的把握,忽略了學生綜合翻譯能力與職業素養的培養。然而,在真正的翻譯工作中,譯者除了需要具備語言轉換能力外,還需要具備人際交往能力、認知能力、技能知識、主題內容知識等。人際交往能力主要指譯者與客戶、同行、學科專家、讀者等交往的能力;認知能力包括分析、邏輯推理、類比、預測、想象、記憶、修正、信息加工等能力;技能知識包括翻譯方法、技巧、策略;主題內容知識包括對原文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交際對象、交際目的、譯文的功能等因素的把握[11]。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但傳統的翻譯教學方法恰恰忽略了對于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
4.評價方式
傳統的翻譯教學中,教師一般為學生譯文唯一評價人。教師通常以“標準譯文”為參考,以語言質量為主要標準,憑借自己的主觀感覺對學生的譯文作出評判。學生的譯文與參考譯文以及教師的翻譯風格越接近,語言質量越高,成績也就越高。然而,在真實的翻譯市場中,譯文質量一般要經過審議、客戶等多方的檢驗。檢驗標準除了語言質量外,還有語言外的因素,如翻譯策略的有效使用,對譯文文體的把握、對原文意識形態的變通、文化信息的恰當處理、術語的統一等。
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的建構
1.樹立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的教學理念
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樹立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的教學理念。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知識。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協作性、社會性、創造性與情景性[9]519。在真實的翻譯市場中,譯者會接觸到不同題材、不同領域的文本,需要利用各種資源,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來完成翻譯工作。因此,教師在翻譯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創造情景,引導學生按照市場中的翻譯流程與規則完成翻譯練習,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身邊各種資源與工具,緊密與他人協作,按照職業規范完成翻譯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的角色。
2.確定以實用文本為主體的教學內容
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選擇以實用性文本為主體的教內容。當今市場中實用性文本翻譯占絕對優勢[12],因此,教師除了采用小部分文學類文本來培養學生的語言美感之外,應盡可能地采用來自真實市場翻譯素材,如當地的外事、旅游、科技、經貿、教育等領域的文本;應盡可能地將不同領域的真實的翻譯項目、翻譯案例引入課堂,從而使學生盡快地熟悉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掌握不同體裁文本的特點及翻譯策略,進而為以后的翻譯實踐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加大漢譯英翻譯量的比例,以適應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方針。
3.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應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師可采用“案例教學”“任務型教學”“項目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直接參與市場中的翻譯任務,指導學生按照翻譯市場中翻譯模式與流程完成翻譯任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取來自于當地市場的真實翻譯材料。然后,將全班同學分成小組,要求每組成員分工協作完成翻譯任務,并以翻譯日志的形式記錄翻譯的過程,如對原文本、翻譯目的、目標讀者的分析,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所使用的翻譯策略等。各組完成翻譯任務后,教師可在課堂上安排某一組同學以PPT的形式展示譯文及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最后,教師以該組同學譯文為案例,組織全班學生從譯文語言質量、翻譯策略的使用、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對譯文及學生的翻譯能力作出評價。
4.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要求建立與市場接軌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教師要建立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客戶評價等的多方評價方式。首先,學生按教師提供的評價標準自評、互評譯文,指出譯文中的優缺點。在學生自評、互評完成后,教師從宏觀的角度對學生譯文的篇章結構、語言質量、翻譯策略等作出全面的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最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讓行業專家、翻譯公司以及客戶對學生的譯文質量作出評價。各方評價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認真研讀各方的評語,并修改、完善自己的譯文。在多方的評價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教師、翻譯公司、客戶間不斷交流、討論、合作,從而使得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提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了解市場對譯文評價的標準。
結語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翻譯教學模式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是解決我國巨大的翻譯市場需求與翻譯人才奇缺這一矛盾的關鍵所在。翻譯教師應該徹底轉變傳統的翻譯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使教學的各個環節與市場需求與市場運作模式緊密結合;應該盡可能地創造機會使學生接受市場中的翻譯任務,進而幫助學生畢業后較快地適應市場環境,勝任市場中的翻譯任務。
參考文獻:
[1]曹曦穎.翻譯教學改革的新走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272-276.
[2]王銀泉,王菊芳.改革我國高校翻譯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74-78.
[3]黃友義.談談職業翻譯人才培養與翻譯人才評價以及翻譯行業管理的接軌[J].中國翻譯,2007(4):8-9.
[4]布魯斯·喬伊斯,馬歇·韋爾(MarshaWell).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5]李蓉.翻譯教學模式綜述與展望[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2):117-121.
[6]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0(2):56-57.
[8]朱玉彬,許鈞.關注過程:現代翻譯教學的自然轉向——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的理論探討及其教學法意義[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84-88.
[9]劉衛東.非外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的探究[J].教學研究,2007(7):518-521.
[10]和剛強.切實聚焦應用,務實培育譯才——應用翻譯與應用翻譯教學芻譯[J].上海翻譯,2010(1):38-40.
[11]苗菊.翻譯能力研究——建構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7-50.
[12]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