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主旨應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幼兒美術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而充分利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本土資源培養幼兒審美意識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本土美術資源及其價值

本土美術資源是當地人們長期生活積累的產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土美術課程資源只有進入課堂,與學習者發生互動,才能顯示其教育價值和課程意義,才能最終體現本土美術資源的價值。本土美術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個性成長。

幼兒園美術老師根據學校自身條件與特點,對學校的美術教育現狀進行分析,了解幼兒的美術學習需求,結合當地情況,開發和利用本土美術課程資源。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參與意識,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轉化為師幼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促進幼兒的個性成長。

2.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本土美術資源對幼兒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本土美術課程教學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與幼兒生長環境密切相關和幼兒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幼兒多方面信息刺激,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使幼兒身臨其境,使幼兒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探索,從而真正達到學會學習、成為有一定獨立學習能力的人的發展目標,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二、利用本土資源培養幼兒審美意識的策略

利用本土資源培養幼兒審美意識的策略應主要從利用本土資源引導幼兒發現美、利用本土藝術資源引導孩子感受美等幾方面入手。

1. 引導幼兒發現美。

美是無處不地的,關鍵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引導孩子學會觀察、發現美是美術教學的第一要義,讓孩子擁有一雙審美的眼睛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幼兒教育與其他年齡段教育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幼兒教育不是以文字化的學科知識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幼兒教育的內容具有顯著的生活性的特點。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孩子們對世界的認識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觀察,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創造美的前提。大自然給美術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小朋友們在盡情享受大自然無限風光的同時,更體驗了審美所帶來的愉悅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

2. 引導孩子感受美。

比如在觀賞當地花龍藝術時,便能充分感受到海島人的勇當潮頭的拼搏精神。花龍在初傳入時是一種懸掛式觀察性燈具,以后逐步發展成為可持之以舞的大型燈具。其形狀由縱橫交錯、脈絡合理的細竹篾構架,在“T”字型木架上交織上龍頭、龍尾的骨架,然后貼上漂白布,繪以彩色圖紋。龍身,分多節制作,以“T”形木為架,圍成竹蔑,呈圓筒形,覆以“龍布”,各節串聯。首、身、尾相聯,構成“龍”之形象;魚燈的制造工藝和龍燈大體相當,但在外形上看小巧靈活些,形象的構成體現了大海氣質。它們都是逢年過節時的主角,在爆竹聲聲、載歌載舞的歡樂氣氛中充分表達著漁區人民對生活的熱情和展望,傳遞著以海為生的人們的質樸情感。讓幼兒真正理解其所傳達出的文化內涵,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啟迪幼兒的智慧,陶冶幼兒的情操,潤澤幼兒的情感。

3. 用心去體驗美。

有一次我帶領幼兒去看“蝴蝶展”,當他們步入展廳時,被各種各樣的蝴蝶標本所吸引,他們興高采烈地說個不停,這種愉悅僅僅是蝴蝶形式美的多樣性帶來感官上的賞心悅目。當老師把講解員請來給他們講解時,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從感性上觀察、體驗蝴蝶的美,在理性上對蝴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知道了許多蝴蝶的名稱、生長過程及其遷徙;知道了“自然保護區”、“蛹”等詞,同時在他們看到的和理解的之間尋找著對應,不時地還進行一番激烈的討論。他們能用“漂亮”、“快樂”、“激動”等來形容自己的愉悅情緒。他們將自己的認識、感受和美好的愿望帶回了幼兒園,帶入了他們的生活和夢想。在美好情感支配下,幼兒創作了形式多樣、色彩斑斕的蝴蝶形象。

作者單位 福建省德化縣湖前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