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作者:劉文龍
發布時間:2015-03-19 10:58: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大教育觀如是說:“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最終目標。”那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該如何對學生進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而想象力是創新思維能力最基本的因素。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正是因為有了想象力,人類才不會局限于固有的模式中,人類才有了巨大的發展。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以文字為根本,啟發學生的想象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字的內涵包羅萬象,如果學生不展開想象,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只是一排排中文字,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枯燥無味,不能從中體味到閱讀的樂趣,也不能展開想象,不能對這些文字進行再創造,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畫面,無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意境及主旨。
例如,筆者在執教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就利用第四段,來訓練學生想象力。此段有這樣的一句話:“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我設置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中用了兩個“也”字?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思考這個問題。雖然大多數學生不認識槐樹,也沒有見過槐樹落花的情景,但通過想象,同學們似乎看見了這樣的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打開門一看,滿院子里是一片白色,好像下了一場大雪似的。此時心情大好,急速走過去,踩上幾腳,沒有聽到踏雪“咯吱、咯吱”的聲音,捧一掬聞聞,和雪一樣清爽。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可以走近作者,進入作者思想,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所以,在想象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
二、以文本為橋梁,構建想象力
人教版必修四中的《竇娥冤》是中國古代十大悲劇之一,王國維認為它“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為了讓學生和作者的內心世界更貼近,去理解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對封建統治的批判之情。我要求學生熟讀文本,在和文本直接交流中來想象當時封建社會統治階段對農民的壓迫和農民的反抗精神。
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可以想象出當時官僚是多么的昏庸無道。有文為證:桃杌這個昏官,信奉的是“但來告狀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可見他的昏庸,貪婪,草菅人命。桃杌根本不去現場考察,只是依靠嚴刑拷打來逼打成招,可見當時社會的黑暗。可是竇娥并沒有妥協,她的反抗精神越來越強烈:她斥罵天地“欺軟怕硬”、“不分好歹”、“錯堪賢愚”。
所以,只有通過文本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與作者心心相通,感知當時社會的黑暗,從而批判元代社會腐敗的統治,對當今的社會有著很大的現實教育意義。
三、放飛思維,彰顯個性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邊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暴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想象力在推動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沒有想象力,就沒社會的發展。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把培養學生想象力作為教學重點,只有這樣,才使他們適應社會的發展,為社會創造財富。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定邊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