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質疑成為語文課堂的亮點
作者:楊忠紅
發布時間:2015-03-19 10:56: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要求:“對語文內容和表達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語文教學中挖掘教材蘊含的創新因素,引導學生多質疑,架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橋梁與導航。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將學生的疑惑傳達給教師,教師“以學定教”,課堂真正實現交流、合作與探究。使有效質疑引發學生心理活動,促進思維能力發展,讓語文課堂更高效。
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產生疑問,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如何讓學生帶疑而學,不斷質疑書本的內容,提出獨到的意見和看法,達到興趣與能力的提升?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敢于質疑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我們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就提供了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課堂中學生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開放自己的思維,敢于質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角色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質疑權威,學生明顯敢說,多說。
公開課《我愛故鄉的楊梅》,檢查生字預習時,一個學生很焦慮,她突然舉手提問:老師,我有個問題,生怕一會兒忘了,我可以提問嗎?得到允許后,他說:把《我愛故鄉的楊梅》改成《我愛楊梅》行嗎?他問的很突兀,與課堂流程格格不入,但這個問題問得有一定價值,可以引發學生做進一步思考,我慎重記下他的問題,學完生字,我調整教學設計,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愛故鄉還是愛楊梅?加上“故鄉”表達了什么感情?從課題入手,為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鋪墊。公開課都允許學生打亂,學生得到很大的鼓勵,閱讀更細心,思維更加積極。在邊讀邊思中獲得自己的閱讀體驗。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們語文教師要多留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閱讀體驗,激發生疑的熱情,鼓勵學說出自己的疑惑和奇思妙想,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和勇氣。
二、傳授質疑方法,學生善于質疑
課堂改革中我知道:如果教師的生活經驗在質疑中左右學生的思維,質疑依賴教師的思維,就會形成假性的課堂質疑;而教師追求“自由式”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提問,容易造成整個教學過程分散混亂,沒有整體感。就是說強制性改變學生的想法或矯枉過正的單純尊重學生自己的思路都不可行,我們要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壞學生的個性。使質疑立足教材,又不拘泥教材,而有適度超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對學生的提問在方法上予以指導,引導他們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1. 抓住重點提問。
2.不理解處質疑。
3.在課文留白處質疑。
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由于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對象充滿個性,課堂對話不斷生成,即使同一位教師上同一堂課,面對不同的學生,疑問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提問、質疑,是語文課堂的重要表現形式,它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理解,使理解更準確、全面、深刻。教無定法,質疑引導更是如此,只要教學雙方都做有心人,我們就能在課堂各顯神通。
三、拓展學生思維,學生樂于質疑
學生頭腦存在問題,就會主動思考,有求知的欲望,積極學習知識。質疑并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僅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手段,僅體現在課堂遠遠不夠,教師要有意識的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在閱讀中自主質疑、自主探究,獲得自己獨到的閱讀體驗。
閱讀《秋天的水》時,質疑:落葉像一只小船在長長的水中漂流,可能會遇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童真童趣洋溢課堂:農民伯伯在河邊收莊稼,牛羊到河邊飲水,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落葉小船,小魚嬉戲,落水的小蟲……讀《海倫·凱勒》時,質疑:海倫·凱勒那種超越苦難、戰勝自我的精神讓我們折服,生活中有像海倫·凱勒的人嗎?學生們十分投入,搜集了許多名人和身殘志堅的事跡。侃侃而談,沉浸在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境界里,學生的情操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凈化,知識得到了拓展。
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是新課改的呼喚。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李政道教授也說過:“最重要的是學會提問題。”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更應從“主體性教學”的角度,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課堂的“真學”。讓我們攜手,使質疑成為語文課堂的亮點 !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鎮雙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