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插圖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文字部分的必要補充。長期以來,課文插圖已經成為教師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載體。那么,有沒有一種形式使得這種訓練更加有趣、有效?顯然,故事編撰為依托課文插圖進行的文字訓練,找到了更大的空間。下面我們將根據插圖內容呈現的不同,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插圖為例,談談如何從兒童的視角切入,實現語言文字和課文插圖的自然結合。

一、“物”即是“人”——想象童話的世界

教師:這是夏日的小池塘,看看圖上都有些什么呀?

學生:有荷花。

學生:有蜻蜓、有青蛙。

教師:誰將觀察到的事物用一句話說具體,說清楚。

學生:粉紅的荷花趁人們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地開放了。

教師:荷花真像一個調皮的娃娃,愛和人捉迷藏呀!

學生:荷花從碧綠的荷葉中間冒出來,開放了,一朵一朵又一朵。

學生:青蛙從河里“嘣——”的一下跳出來,到荷葉上玩耍。

學生:青蛙穿著綠色的衣服在荷葉上悠閑地聊天。

學生:蜻蜓飛過來,好像在和荷花打招呼呢!

教師:誰能完整地將這個畫面編成一個故事?

學生:夏天到了,小池塘里很熱鬧!荷花開放了,像綻開的笑臉,從荷葉中間冒出來。小蜻蜓鼓著大大的眼睛在河面上飛來飛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熱情地和荷花妹妹打招呼呢:“你好呀!荷花妹妹!我們一起來游戲吧?”青蛙也加入進來了,呱呱地叫著,唱起了歡樂的歌。

課文中有一類插圖,呈現的都是事物,沒有人物的參與。當這類插圖成為故事編撰的內容時,觀察的視角就發生了改變,所有的“物”就是“人”。兒童賦予了所有的事物以人的情感,花兒會調皮,蜻蜓會賞景,青蛙會歌唱,靜止的畫面就變成了兒童眼中豐富的童話世界。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引導,降低故事編撰的難度,從某一事物開始觀察表達。不斷激勵奇異的想象和奇妙的語言,拓展兒童想象的空間,尊重兒童個性的表達,延續兒童表達的熱情和欲望。然后集思廣益,化整為零,編撰一個比較完整的童話故事。

二、“人”即是“我”——實現角色的幻化

教師:好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一起去郊游,這一群小朋友,你是其中的哪一個呢?

學生:我是那個戴鴨舌帽,穿黃衣服的小男孩。

學生:我是那個穿藍裙子的小姑娘。

學生:我是那個追蝴蝶的小男孩。

教師:我知道了,你是這個可愛的小女孩,你是那個調皮的小男孩。你們是多么的快樂呀!白云悠悠,陽光柔柔,青山綠水一片錦繡,你都看到了什么?都做了什么?下面我們以“郊游”為內容編個小故事吧!

學生:陽光真溫暖,原野上是一片綠油油的小草,花兒也競相開放了,幾只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著,忽上忽下,忽高忽低。我欣喜地跑過去,張開雙臂,想不到把蝴蝶給嚇跑了,心里有些失望。過了一會兒,蝴蝶又飛回來了,我輕輕地,怕驚動了它們,然后猛地用雙手一攏,一只蝴蝶就在我的掌心里撲騰著翅膀。

教師:捉蝴蝶的過程說得真好!看來你是捉過蝴蝶的吧?

學生:是呀,星期天的時候,我和爸爸去玩,就是用這種方法逮住了蝴蝶。

有景有人,是這一類插圖的特點。通常意義上,我們常常會簡單地處理成看圖寫話,按照由景到人的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達到了語言訓練的目的,但是,這種以旁觀者的角色參與的語言表達,缺少了兒童主觀意愿,顯得理性而冰冷。

教師應激發起學習者的熱情,以兒童視角,將圖中的“人”變成觀察的“我”,角色幻化,讓學生進入特定的畫面情境。除了對已有畫面的內容補充,還有對以往生活的勾連,實現了語言表達的生動具體。不著痕跡的角色轉換,打破了時空的局限,讓兒童以語言為媒介在畫面與生活中來回行走,自由穿梭。

簡單的插圖,成人和兒童視角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們應該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賦予事物以生命的情感,賦予人物以獨特的主觀,賦予插圖以可能的寬泛。從插圖入手,以故事為媒,提升兒童的語言表達。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