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提高審美情趣,豐富思想,塑造人格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當下社會的浮躁充斥著我們的心靈,讓小小少年靜坐課堂,品味古典詩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網絡時代大多數孩子對于古詩詞冷漠而茫然,讓孩子們愛上古詩詞,愛上民族經典文化,我們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1.解讀詩詞的意象是詩詞閱讀鑒賞的突破口。鑒賞古詩詞必須從意象入手,進而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作者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審美層次需要慢慢培養,分析意象在學習之初會覺得抽象,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把古詩詞曲中常見的意象加以歸納總結,必要時可整理成小冊子。如樹木類中,柳樹象征送別、留戀、傷感,松柏象征堅挺傲岸,梧桐是悲傷的象征;動物類中燕子往往表達春光的美好,還表達世事變遷,國破家亡的感慨;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夢蝶象征變化無常的事物,青鳥是傳書的信使等。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作品中的意象,我們應提前總結歸納常見的意象,按照樹木、花草、動物、自然界現象、特定地點、器物等幾類來歸納總結,這樣學生容易以熟知意象為突破點,讀懂作品,感知作者情感。

2.理解古詩詞的思想感情是我們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終極目的。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與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的。學生要把握千百年前古人的喜怒哀樂,首先要突破語言障礙,讀懂大意。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要重點教會學生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方法,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而是通過一定的形象,營造一種意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就是思想感情。學生必須要掌握幾種基礎的古詩詞主題分析方法:(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是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礎;(2)把握時代,詩詞曲往往是當時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學會把作品放在時代背景下去評析,才能準確領悟其思想感情;(3)從作品表現的人、事、景、物等生活圖景中體味思想感情;(4)掌握評析詩歌常用的術語,學會準確簡明地分析詩詞曲的思想感情。只要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廣泛閱讀積累,就會形成較強的應試能力。

3.分析古詩詞曲常用表達技巧及其作用。這是初中古詩詞學習的重要目標,也是中考的必考點。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時所采取的綜合表現的總和。它包括:常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對比、夸張、雙關等; 描寫技巧,如渲染與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細節描寫、點面結合、正側結合等描繪手段;表達方式,如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及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與哀景)。古詩詞常用表達技巧是較為復雜的知識系統,初中學生必須在學習過大量作品后,有了廣泛的積累,才能準確判斷古詩詞的表達技巧。教師應把常用的表達技巧及其作用進行分解歸納,讓學生掌握常見類型,避免“無米之炊”。同時以教材文本為依托引入“活水源頭”,古詩詞曲中一些重要的表達技巧類型在教材中幾乎都能看到。在此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工作——合并同類項,把教材中那些表達技巧相同的詩詞放在一起鑒賞,先練習課內再練習課外,通過對同類表達技巧在不同詩詞中的運用情況的分析和了解,可使學生取得“小投入,大產值”的效果。

只要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又有閱讀積累,就會形成較強的應試能力。 通過長久的知識積淀和長期反復的揣摩領悟,學生的鑒賞能力必定能提高,從而深深愛上古詩詞曲!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灃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