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詩詞的國度
作者:趙院華
發布時間:2015-03-19 11:26: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培根說“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中國是詩詞歌賦的故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仿佛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灑落在悠悠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當前,為了弘揚國學,傳承傳統文化,許多學校增加了國學教育的古詩詞賞析內容。如何結合語文教學實踐,使孩子在完成各種學習和活動之余,能興致勃勃地背誦新大綱規定的古詩詞篇章,甚至更多優秀詩文,自覺接受古詩詞的熏陶,的確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結合語文教學內容,適當擴展古詩誦讀,提高孩子對古詩的興趣,提高孩子對古詩的理解能力,是我在實際工作中一直堅持的做法。
一、學習古詩,誦讀作者相關作品
例如在教完杜甫的《絕句》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我趁機指導學生賞析杜甫另一首《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兩首詩同為寫春天,景色卻不同。比較賞析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背過了這首詩。一番表揚之后,趁學生興致正濃,告訴學生:杜甫還寫過另一首《絕句》,詩文在描寫春末夏初美景的同時,觸景生情,感嘆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反而勾起漂泊的感傷。說著,聲情并茂地誦讀“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可以再多背一背,逐漸感悟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再如,學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后,再指導學生賞析他的《望天門山》和《秋浦歌》。通過這三篇詩文的比較與賞析,學生對詩仙李白大膽奇特的想象,浪漫的詩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將來學習李白的其他詩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樣,一首古詩教學后,學生至少背過了兩首,學有余力的孩子甚至背過了三首,天長日久的知識積累,使學生在古詩知識方面的拓展與提高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同時因為將課外背誦引入課內,在老師與學生的共同賞析和比較中加強記憶,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結合生活,誦讀內容相關詩詞
中國人很注重節日,幾乎每一個傳統佳節都留下了諸多詩人的感懷之作。在相應的節日前后,利用晨讀時間,引導學生背誦相關詩詞,會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清明節,在蒙蒙細雨中,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中秋時分,組織學生召開“詩歌中的月亮”主題班會,搜集背誦關于月亮的詩詞,辦關于月亮的詩詞小報,并鼓勵學生給家人誦讀關于月亮的詩歌。想象一下:皓月當空,孩子們一個個搖頭晃腦地吟誦李白的《月下獨酌》,或辛棄疾的《西江月》,該是多么有意義和浪漫的一件事啊。
除了節日,還可以根據季節變化背誦詩詞。比如春天伊始,指導孩子們背誦《早春》、《江南春》、《春望》;萬紫千紅之計,推薦《寒食》、《宿新市徐公店》;春色將盡,便背誦《晚春》;一個春天,學生盡情欣賞了詩中的春色,感悟了詩人當時的意境,也積累下不少絕美的詩篇。夏天,指導背誦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甚至白居易的《池上早夏》,同樣的夏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詩篇。秋天,菊花開了,搬幾盆放在教室,和學生一道賞菊,對著這不畏嚴寒的花,一起品味不同性格詩人筆下的菊,黃巢的《菊花》,陶淵明的《飲酒》,李商隱的《菊花》……又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呢?冬天,面對紛飛大雪,教學生誦讀柳宗元的《江雪》、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詩詞,在誦讀中慢慢去感悟不同心境下對大自然的不同解讀和感悟,或輕柔細膩、或豪氣沖天!
三、借助藝術,拓展古詩誦讀形式
歌星王菲用歌曲這一藝術手段將著名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表現得情真意切,感動了無數人。巧妙地將學生喜聞樂見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和古詩誦讀結合起來,時常會增加學生對古詩誦讀的興趣,豐富學生理解古詩的視角,同時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將蘇軾的《水調歌頭》編排成大型誦讀表演,以誦讀、舞蹈、武術等藝術形式表現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藝術活動中不知不覺地記憶。我教學生唱《相見時難別亦難》,跟著視頻學唱《陋室銘》、《月滿西樓》,還編排了小品《詩仙李白》。寓教于樂,使學生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增加積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才是我最終的目的。
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必須加強古詩教學,拓展古詩閱讀,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學習國學精髓,使學生愉悅地遨游在浩瀚詩詞海洋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者單位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