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語言積累 積淀語文底蘊——淺談小學生語言積累的途徑
作者:陸凱捷
發布時間:2015-03-19 11:03: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良好的語感,也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更不能學好語文。語言的積累厚積才能薄發,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把積累語言作為重要目標之一。
一、課內教學時積累
語文課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最佳路徑,語言積累當然要與語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
1.讀讀背背夯基礎。
朗讀一直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方法。《西湖》一文語言優美,教師先讓學生觀看西湖的圖片,激發學生對西湖的向往之情,然后配以音樂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想象西湖的美景,學生不知不覺地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語言。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課文和段落要求背誦,我們都應不折不扣地進行訓練,把這些好詞佳句背誦下來,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此外,其他文質兼美,好詞豐富的語段或課文,也要求學生熟讀成誦,這樣學生們能從中領悟到語言表達的真諦,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
2.說說寫寫促提高。
教師在備課中要善于捕捉教材的練習點,拓寬學生的思維,精心設計課堂訓練,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1)抓仿寫練筆。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精彩語段,教師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特點,進行仿寫。如《鄉下孩子》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詩中有畫,語言活潑生動。學習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思考“你們就是鄉下孩子,你還會做些什么呢?”學生交流之后,最后經過老師的適當指點,一首首新穎別致的小詩便生成了。
(2)填文本空白。如《螳螂捕蟬》一課,讓學生寫寫:這位少年為了勸說吳王,拿著彈弓一連在王宮里轉了三個早晨,現在終于碰到吳王。當時花園里是一番怎么樣的景象。學生的故事表演,為故事配的畫外音,不僅創造性地填補課文空白,更是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3)靈活運用語言。如在教學《少年王冕》這篇課文時,我通過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看到的荷塘美景。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板書詞語,如:風景如畫、嬌艷欲滴等,讓學生適時地積累一些課外詞語,這樣以教材為本,抓住教材中的訓練點,拓展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課外閱讀時積累
語文教學除了強調課內的積累,更要重視課外的積累,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盡量擴大自己的課外閱讀面,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強化積累。課外閱讀是一個美妙的過程,就像一艘航船,引領學生駛向繁花似錦的彼岸。
1.推薦課外書目,指導課外閱讀。
根據學生閱讀興趣和年齡特點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或布置學生閱讀和課文有關的一組文章,如學習了《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后,布置學生收集紅軍長征中的故事來讀。“不動筆墨不讀書”,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與句子,然后再摘抄下來,讀一讀,背一背,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讀書更要思考,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心得、批注、疑惑等記錄下來,達到以讀促思的境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開辦班級圖書角,營造書香氛圍。
孩子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自己所擁有的課外書很少,我們要努力營造書香班級氛圍,在班級設立圖書角,把自己讀過的書帶來相互交換著讀,讓書籍流動起來。圖書角建設好之后,教師適時提供展示自己閱讀成果的舞臺。
三、在生活中積累觀察
葉圣陶曾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這句話道出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的深刻影響。學習語言必須緊密結合生活,這樣學到的語言才真正是活的語言,才會更有生命的活力。生活處處有語文,我們要做有心人。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去觀察,去感受,去積累。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到著名的景點去旅游,去閱讀大自然這部無字書,還有像自辦黑板報或讀書手抄報、書簽等,都是積累語言的途徑。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語文水平一定能不斷提高,能力會不斷增強。
積累語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豐富的語言積累必將轉化成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只要我們抓好課內閱讀積累、課外閱讀積累、生活積累,定能豐富孩子的語言積累,積淀他們的文化底蘊,為學好語文打下夯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新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