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閱讀, 演繹精彩課堂
作者:孫少軍
發布時間:2015-03-19 11:02: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閱讀,是我們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的數學化,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學,不可能終身依靠老師,閱讀教學是自學的主要手段,數學教材嚴謹簡潔,數學閱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題,是順利、有成效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在閱讀中創新,在創新中閱讀無疑為數學課堂插上理想的翅膀,演繹數學課堂精彩。
一、在閱讀中質疑問難,發現問題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陳獻章提出 “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疑是學之端、思之始。質疑可以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善于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通過閱讀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既可以誘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又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去思維,從而自覺地投入到自主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去。
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提問題確實有些困難。教學時,我首先教學生認真閱讀插圖,利用教材插圖來提問題。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窗一時,我出示課本上的“來到花果山”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你看懂了嗎?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們經過觀察、思考,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只猴?”“一共有多少個桃子?”“天上共有多少只鳥?”“天上有多少朵云?”“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巖石縫里共有多少朵花?”……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有多少棵樹?”“共有多少塊巖石?”……伴隨著一連串的疑問,學生學習的興趣變得越來越濃厚了,雖然學生提的問題有的還很膚淺幼稚,但也不時地閃爍出創新的火花。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閱讀的同時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閱讀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邊讀邊思考老師布置的閱讀思考題,邊讀邊思考每個字、詞、符號和圖表的具體含義,邊讀邊建立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關聯,發現其規律及其本質,數學的公式、定義、法則不能只去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學生只有通過自己主動思考,才能真正弄懂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的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2.手腦并用的習慣。
(1)畫:在課本畫出概念、術語、公式、法則等,以便平時閱讀;畫出文檔中的重點字詞以便在閱讀時及時提醒;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自己及時提問和質疑。畫出線段圖、平面圖形等示意圖,變復雜抽象為直觀形象,以便學生分析題意,尋找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計算:數學知識是以計算為基礎的,因此,閱讀中,只有一邊看、一邊想、一邊在草稿本上計算,在計算中通過分析比較找出題目中的規律、在計算中自主探索出本質、在計算中驗證最終的結論。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過程中發現題目中蘊含的規律、本質并得出最終的結論,學生的身心應該是非常愉悅的。
(3)操作:閱讀中,依據教材中的信息,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從具體的動作思維中獲得鮮明的直接感知。例如教學“圓面積的計算”,學生邊讀邊將自己準備的圓平均分割成16或32等份、再把圓形通過剪、移、拼轉變成近似長方形,這為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積累了感性材料。
3.自省的習慣。
閱讀后,要養成善于總結、自省的習慣。時常問自己閱讀了哪些知識?哪些是自己獨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弄懂的?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處理?找出成績和不足,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三、在閱讀中探究、發現、創新
由于數學語言的邏輯性、嚴謹性強再加上又非常抽象,這就決定了數學閱讀必須勤想善想,不能只是用眼看,而應是眼、口、腦等器官共同合作參與。學生數學閱讀還應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相融相伴。只有在閱讀中探究,在閱讀中發現,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體驗,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讓學生在閱讀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更應重視數學閱讀,著力培養學生以閱讀理解能力為主要載體的自主獲得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讓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讓我們的課堂因數學閱讀變得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搬經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