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拉赫瑪尼諾夫1934年于瑞士赫滕斯坦的新居森納別墅(Villa Senar)創作完成的?!杜粮衲崮嶂黝}狂想曲》是典型的拉赫瑪尼諾夫晚期音樂風格的體現——充滿活力、陽剛、嚴謹、色彩濃郁,并伴隨強烈、尖銳的節奏性律動。這部作品獨具創造的構想和出色而成功的炫技處理,得到眾多好評。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構架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拉赫瑪尼諾夫1934年于瑞士赫滕斯坦的新居森納別墅(Villa Senar)創作完成的,并于同年11月7日在巴爾的摩進行首演。演出由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奏,拉赫瑪尼諾夫本人擔任獨奏表演。這場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時眾多評論家都對此演出進行贊嘆:這部作品簡直可以堪稱為完美,它的演奏形式安排是如此令人欽佩,它的配樂技巧無與倫比,它的獨奏部分淳樸抒情、動人心魄,再加上那無窮無盡的、充滿節奏感的高潮部分,即使是那些不喜歡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的人也無法拒絕它獨具創造的構想和如此出色而成功的炫技處理。

1935年,在經過了1927年第四協奏曲演出失敗的八年之后,拉赫瑪尼諾夫創作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Op.43,即他的最后一部協奏曲。這部狂想曲的主題源自于帕格尼尼創作于1805年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中的第24首,a小調小提琴隨想曲,這個主題早已成為眾多作曲家樂于引用的流行題材。先于拉赫瑪尼諾夫問世的幾部相同題材作品也激發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靈感。許多和拉赫瑪尼諾夫同時代的作曲家也曾將該主題應用于他們的變奏曲作品中,例如,波蘭作曲家盧托斯拉夫斯基創作的一組雙鋼琴變奏曲(1941年),以及鮑里斯·布拉黑爾創作的一組管弦樂變奏曲。自從李斯特和勃拉姆斯開始運用這個帕格尼尼主題后,可以想見要在創作中增添任何全新元素都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拉赫瑪尼諾夫做到了,他用了一個全新視角來詮釋這個主題。這部狂想曲有時又被稱為“拉赫瑪尼諾夫第五鋼琴協奏曲”,因為對于鋼琴和管弦樂隊而言,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編制。這部狂想曲是一組變奏曲,一部對于鋼琴和管弦樂隊而言非常少有的音樂體裁,只有少數幾位作曲家曾經研究過這種類型。

這部狂想曲由一首開場曲、二十四首變奏曲和一首終曲組成,這樣的構架不由讓人想起傳統的三段式樂章協奏曲架構??裣肭那笆鬃冏嗲笳髦问降牡谝欢?;第十一變奏曲則是由快轉慢的過渡,而這舒緩的第二段就是整部狂想中的第十二到十八變奏曲;剩余的幾首變奏曲則組成了最后的第三段。這部狂想曲本需要一支編制龐大的管弦樂隊,但是拉赫瑪尼諾夫卻盡力簡省規模,這是自拉赫瑪尼諾夫第四協奏曲之后的一個改變趨勢。這部狂想曲的序曲部分只有九小節,之后便開門見山直奔第一變奏曲。第一變奏曲部分一結束,作品的主題已呼之欲出了。作品的開始簡而又簡、出乎意料,參照皮戈特所說,“帕格尼尼最靈魂的部分——那個蒼白的、滿是菱角的、憔悴的主人公,已經在這部作品精湛的開場部分讓我們一覽無遺了,往往在這個部分都會被期待能有一個對全篇主旨高度概要的描述——這個被精心剪裁的故事輪廓首先由管弦樂描繪而出,接著鋼琴便加進來逐漸增添故事主題的骨架層次……”。

作品的前六首變奏曲不斷挖掘和拓展故事主題的旋律特征。在此期間,鋼琴以一種動人心魄的氣勢,由簡而繁,不斷演進表達。而管弦樂隊與鋼琴之間持續不斷的對話則一直保持在一個嚴格的節奏限定上。

這部狂想曲的次主題,拉赫瑪尼諾夫同樣取材于一個較早期的主題——“震怒之日”。這個主題在這部作品中作為輕松愉快的帕格尼尼曲風的對比而存在。卡爾蕭曾這樣寫道:“他有一個非常鐘愛的素歌旋律經常反復地出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那就是‘震怒之日’主題。人們可以想象,在這個絕妙的主題中,拉赫瑪尼諾夫發現了他所要表達的主旨的精髓,《死之島》中那個安靜的、恐怖的入口就是他由此引發的絕妙靈感之一。”“震怒之日”主題首先出現的第七變奏曲中,讓鋼琴以圣歌樣式進行樸素而和諧的表達,與此同時,帕格尼尼主題則零星散落在大提琴和巴松管的演奏中。

節奏減緩至中速?!罢鹋铡敝黝}再次出現于第十、第二十二、第二十四變奏曲中,不過這并不意味這部作品狂想曲由此變成同時表達兩個主題的一組變奏曲;應該說帕格尼尼主題仍然保有了這部作品的主旋律地位。第八變奏曲就完全建立在帕格尼尼主題之上,使之重新獲得了主要節奏。而到了第九變奏曲,情況又變得復雜起來,隨著鋼琴演奏者的雙手在鍵盤上相隔兩個八度音階,連續彈奏向下的三連音,同時輔以弦樂的弓背擊弦和鼓點,在如此復雜的演奏中,作品的主題又變得模糊不清了。第十變奏曲則是以管弦樂隊表現帕格尼尼主題和鋼琴表現末日審判主題混合而成,兩者相距八度出現。

變奏曲在任意速度鋼琴演奏和木管樂器部的一個逆向末日審判主題中步入高潮。第十一變奏是即興演奏,伴隨著獨奏者的裝飾性樂段,是對李斯特的致敬。

從第十二變奏曲開始,作品發展成為更強烈的自由調性。第十二、十三變奏曲轉入D小調,而第十二變奏曲則是一首優雅的大提琴獨奏小步舞曲。第十三變奏曲,快板,帕格尼尼主題在整個弦樂器部的四分之三拍演奏中出現,輔以鋼琴憂郁濃重的八度和音。在接下去的兩個變奏曲中,曲調再次變化轉為F大調。第十四變奏曲由表現帕格尼尼主題的一系列三連音組成,不過鋼琴只在其中扮演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而到了第十五變奏曲,情況陡然反轉,雖然整首旋律與前一首非常相似,但是這次鋼琴則一躍成為主角。在第十五變奏曲的整個前半部分,鋼琴完全是無伴奏演出,只是到了后半部分弦樂器部才加入了一點些微的伴奏。第十六變奏曲,快板,音樂轉化為四分之二拍的降B小調。這首變奏曲從前兩小節就開始展現帕格尼尼主題,猶如室內樂般私密而微妙。直到下一首變奏曲,第十七變奏曲,帕格尼尼主題僅有三個音符被保留,而他們組成了這首伴奏曲的基調。

持續的曲調變換,最終將我們帶入了第十八變奏曲——降D大調——這個關于愛的羅曼主題調。這首變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眾多作品中最容易辨認的旋律之一,一個漂亮精致、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音樂作品范例。

這種熱情奔放的音樂風格是在拉赫瑪尼諾夫早期的協奏曲作品中所常見的,但是在音樂家的晚期作品中幾乎被人遺忘。第十八變奏曲表明了拉赫瑪尼諾夫能夠非常自由地回到他的早期風格。根據霍洛維茨所言,拉赫瑪尼諾夫曾經和他提到過這首第十八變奏曲:“我為我的經理人創作了這首變奏曲;好吧,它可能能拯救整部作品?!睂嶋H上,帕格尼尼芭蕾舞劇的構想就是從這首變奏曲推衍而出的。在這首變奏曲中,帕格尼尼主題被逆轉,成為一段熱情奔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溫暖而和諧的旋律。這個主題反復出現出現三次——首先,是鋼琴獨奏;第二次是小提琴、大提琴,加上鋼琴自由伴奏;最后是高昂的弦樂伴之以濃郁和諧的鋼琴獨奏,這首變奏曲最終以帕格尼尼主題的回響終結。

第十九到第二十四變奏曲相當于一個三段式協奏曲的第三段落,并把我們帶回了作品最初的曲調——A小調。最后部分的前三首變奏曲(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變奏曲)都是建立在主旋律節奏基礎上的短小精悍的作品。第二十二變奏曲,適度的快板,末日審判主題重現,根據眾多材料分析,這首類似于進行曲樣式的變奏曲是受到了一部叫作《游行》的音樂作品的影響,這部作品由美國鋼琴作曲家艾布拉姆·蔡辛斯于1930年創作而成。

在最后兩首變奏曲中,節奏逐漸增強。這兩首變奏曲中都包含有一些小型裝飾樂段。終曲部分,伴隨著帕格尼尼主題在鋼琴部出現,末日審判主題在銅管部和弦樂部出現,兩者終于精妙地融為一體。整部作品看上去似乎向著一個眾所期盼的結尾駛去:一個基于A小調和弦,巨大的、內建的并最終指向可預料的結尾。不過,管弦樂部戛然而止,而鋼琴卻作為終場完成了整部狂想曲帕格尼尼主題的最后幾個段落。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典型的拉赫瑪尼諾夫晚期音樂風格的體現——充滿活力、陽剛、嚴謹、色彩濃郁,并伴隨強烈、尖銳的節奏性律動。同時也有人從中發現了拉赫瑪尼諾夫慣用的第二主題的一些典型意向性畫面:柔軟的、抒情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