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現有的研究成果,針對高校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進行探討。文章首先介紹語言、文化及文化身份之間的相互關系,接著分析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最后提出如何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認同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英語學習者 文化身份 認同危機

基金項目:本文受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3JK0344。

引言

現今,伴隨著英語語言在全球的普及,其所負載的文化也滲透于世界各非英語國家。在豐富了各國文化的同時勢必對本土文化造成影響。作為國際通用語,英語已長時間作為高校學生的一門必修語言課程,而在學習過程中若只強調目的語文化的單向性輸入,忽視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就可能會造成很多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文化歸屬感的困惑,這極大地影響著英語學習者,尤其是年輕的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后殖民理論家斯皮瓦克認為,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對于確定自己在自然和社會中的“身份”至關重要[1]。語言學習者若缺少對異文化知識的獨立性思考和理性判斷,通常會對自身文化身份產生困惑。近些年,對于二語習得者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國內外學者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展開調查,大多數以問卷形式,對不同層次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狀況進行調查,有的研究也進一步分析了學習者年齡、英語水平、學習動機等因素對文化身份認同產生的影響。

語言、文化和文化身份

語言和文化兩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文化是語言的基礎,對語言有制約作用,語言反映和體現文化的內容,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習慣,呈現著一個國家的民族特征,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蘊含著該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者學習一門外語,不僅需要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等基本的語言知識,更需理解使用此語言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了解他們如何觀察世界,如何看待事物等深層文化知識。也就是說,要懂得他們“心靈之語言”。

Myron W·Lustig和Jolene Koester認為“文化身份是指個體對某種特定文化或民族的歸屬感”。他們還認為“文化身份是自我認同的核心,個體的言語行為往往是在其文化身份的框架下進行的,個體大部分的所言所行都可以從文化身份的視角加以闡釋和理解”[2]。可見,文化身份認同是一種心理信念,受個體知識、經歷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它同樣也處于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

當前,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已深刻意識到了文化知識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異而造成的心理文化沖突,在我國很多外語教師和外語學習者當中引起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文化身份認同危機。

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分析

英語學習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方式,但其作為一把雙刃劍,對學習者的危害也不容忽視。吉爾和約翰遜認為,第二語言學習會危及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身份。威廉也指出,學習外語會導致學習者自我形象的改變,采取一種新的社會和文化行為方式及生活方式。邊永衛持有同樣看法,她認為語言(外語)學習的特殊性在于,對于一種全新語言的接受可能意味著對一種新的社會文化、行為模式的接受,以及自我形象的轉變[3]。

若目的語文化同外語學習者的本族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強勢地導入大量目的語文化就易形成學習者心理上的文化沖突。一方面,盡管學習者通過文化輸入在知識積累量上有所增加,但如果學習者缺少對兩種文化的甄別和判斷力,缺少理性的評價能力,無法對二者進行更深層面地分析和比較,不能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待和理解異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異同,就很可能對本族語言和本族文化在當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產生信任危機,文化認同就會被弱化。而另一方面,學習者對母語文化又具有深厚而強烈的情感依賴,這使得他們不會輕易接納另一全新的文化元素,在短時間內對異文化產生認同感也不是一件易事,這樣矛盾的心理極易引起學習者文化歸屬的失落感,使其產生緊張不安、困惑迷失、甚至拒絕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如果忽視文化輸入的內容及導向作用,就會造成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過分推崇目的語文化,而對自身母語文化產生自卑、厭倦乃至抵觸的心態。

提高英語學習者文化認同能力的建議

1.教師實施文化教學,應充分重視本族文化的輸入

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的實施中,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采用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應在講授西方文化的同時,增加本族傳統文化的輸入,加強學習者的自我文化意識。授課教材應含有體現和反映本國文化的相關內容,教學活動的安排也應有計劃地引入本國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現象的思辨能力。在課堂中,可適時地引導學生尋找差異文化當中的相似性,發掘文化的相通點,提高自身的文化認同力,幫助當代大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文化自覺,在有效地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文化立場。

2.英語學習者應樹立跨文化意識,培養多元文化交際能力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語學習者應努力培養自己具有跨多種文化進行交際的能力,成為多文化人,而不是雙文化人。即就是說,學習者不應被動學習和接受英美文化,可以了解異文化,但不必將其內化。事實上,具備向異國文化成員介紹和解釋本國文化的能力,遠比掌握一門外語更為重要,但這一點卻往往容易忽視。學習者應將英語這門國際語言作為媒介,積極運用它同異文化成員交流自己的文化,以客觀、平等的態度對待異文化,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群體成員的各種行為差異,拓寬自己的文化視域,懂得將每一種文化行為放置其社會文化體系中去認知,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全球文化視野的跨文化人。

3.學校可為學生開設更多豐富的漢語文化課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高校,相關漢語文化課程針對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開設比例相當有限,課時分配也并不充足,教材內容更是略顯單薄。2013年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對《大學語文》課程在全國91所高校中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所參與調查的高校當中,僅有三成學校將該課程開設為公共必修課,超過八成的任課教師對此課程的前景表示擔憂。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公共必修的一門漢語課程只有《大學語文》,此課程每周安排一學時,開設一學期,學習內容以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賞析為主。大部分學生,除非自己輔修或選修了其他相關的漢語文化課程,不然僅通過《大學語文》課,在整個大學期間他們很難對自身傳統文化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而《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各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一周兩學時,開設四學期,每年兩次的四、六級考試更使得學生的“英語熱”明顯高于漢語。因此,漢語課程在高等院校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甚至被推到了“邊緣化”的位置。在努力同國際接軌的進程中,高等院校必須主動提升漢語課程的地位,開設更多豐富的漢語文化課程,擴大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比例,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民族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將英語語言文化和漢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相結合,只有具備較高的漢語素養,才能嫻熟地使用母語清楚準確地表達英語知識,才能深刻體會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負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英語的學習必然要接觸和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為了避免高校英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文化身份認同危機,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可適當增加母語文化的相關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加深對祖國博大精深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意識;同時,高校英語學習者也應發揮自身積極主動性,將英語的學習作為向世界介紹和傳遞漢語知識的橋梁,對異文化采取理性評判,充分認識到文化無優劣,樹立全球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許寶強.語言與翻譯的政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77.

[2]Myron W. Lustig & Jolene Koeste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3]邊永衛.語言學習動機與學習者自我認同建構——中外研究綜述.高一虹等.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社會心理—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