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及數理統計法,對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體育融合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缺乏認識;社會排斥;體育設施匱乏以及經濟基礎薄弱是影響他們與城市體育融合的主要因素。文章提出:完善政策、法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進體育公共設施的均等化以及營造平等、和諧的城市體育文化氛圍。為進一步改善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狀況,實現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與社會融合及與城市體育的有機融合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城市化 新生代農民工 體育融合

基金項目:陜西省體育局課題(1208)。

前言

農民工是我國經濟、政治、社會體制等諸多因素的綜合產物,是無法回到農村,也難以融入城市的特殊群體,他們處于“半城市化狀態”。隨著老一代農民工的“解甲歸田”,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噴涌而出”。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并明確指出“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1],傳遞了國家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高度關注。2013年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69億人,新生代農民工占46.6%[2]。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中堅力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社會基礎。在城市體育中,因為他們被“邊緣化”,成為城市全民健身開展的瓶頸。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的頒布,新生代農民工能否與城市體育融合是全民健身實施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難點和重點。西安作為西部開發的重點城市,有著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研究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體育與城市體育的融合狀況具有重要的的意義。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2011年5月西安市服務業、建筑業、餐飲業以及商業的600名農民工(1980年出生以后)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收集和查閱了有關新生代農民工體育等領域的文獻資料,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和要求設計問卷,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68份,問卷回收率為94.7%,問卷有效問卷532份,有效率為93.7%。

(3)數理統計法

對所收集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分析

1.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體育融合的影響因素

(1)缺乏認識

通過調查,西安市42.5%的新生代農民工認識到體育的健身功能,但是僅有8.9%的人認識到體育特有的溝通、包容、整合社會的功能。文化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橋梁,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其內容豐富,參與門檻較低,有天然的親和力,具有任何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廣泛社會參與性。它為農民工和市民之間的交往提供支撐點,他們進入城市中的社會組織,就是進入了以體育為載體的城市社會網絡。通過體育參與,可以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融入城市搭建平臺。

(2)社會的排斥

調查結果顯示: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僅占6.3%;初中占47.4%;高中占33.1%;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13.2%。與傳統農民工相比較,新生代農民工將進城務工視為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更好發展的契機,更希望得到社會的接納和認可。但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往往只對本地居民免費開放,并沒有將農民工納入到開放的群體中。城市社會對農民工所形成的經濟、制度、社會組織以及地域空間等強大的社會排斥力,限制了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以平等、自主的身份參與城市體育。

(3)體育設施的嚴重匱乏

體育公共設施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全民健身計劃的具體實施對體育設施表現出強烈的依賴性。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和全民健身的進一步推進,社區體育設施迅速普及,并相繼投入使用。但隨著農民工進程數量的增多和城市生活區域的聚集化和郊區化,公共體育設施的均衡化和公平性問題日益凸顯。調查結果表明:西安市有74.8%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附近體育健身場所“非常缺乏”和“缺乏”,僅有2.1%的人認為體育設施“充裕”??梢姡靼彩泄搀w育設施的覆蓋程度不夠,農民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體育設施仍舊是一個夢,使農民工體育成為體育盲區,成為城市體育的邊緣人群。不能平等地享受城市的公共體育設施,是制約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體育融合的突出問題。

(4)經濟基礎薄弱,體育消費能力不足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相關農民工政策的出臺。近年來,西安市農民工工資水平有所提高,但仍與城市在崗職工工資差距較大。2014年2月20日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辦公室主任楊志明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到2013年底,我國農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調查顯示: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收入在1000-2000元/月占28.8%;有52.3%的農民工收入在2000-3000元/月;每月3000元以上的僅占18.9%。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中有82.5%的人參與體育消費,每月用于體育消費在10元以下的占15.1%;10-20元的占32.3%;21-30元的占總人數的30.7%,在30元以上的占21.9%。體育消費多用于購買體育器材、運動服和投機性的體育彩票。受經濟條件制約,社會所提供的以“花錢買健康”的形式出現的活動場所讓他們望而止步,開放性健身場所、免費健身設施是他們的首要選擇。經濟基礎薄弱,導致他們缺乏與城市體育融合的必要物質基礎,也是實現融合的重要障礙。

2.對策研究

(1)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維護農民工的體育權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工問題逐漸顯性化,尤其是農民工與城市的融入問題,成為政府、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意見》等文件,但在農民工體育政策上沒有明確的文件。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提出:“形成遍布城鄉、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3]。由于農民工處于城市與農村雙重邊緣化狀態,既享受不了農村的體育公共設施,又不能與西安市居民享有同等的體育權益。政府應根據西安市的實際情況,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出臺一些可行的政策,將農民工體育納入到全民健身的指導綱要中,明確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的體育權益,并積極推動農民工與所在社區的體育融合,只有增加其開放性和包容度才能讓城市人口眾多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更好地融入城市體育生活。

(2)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民工市民化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4]。目前,農民工居住地和戶籍地的位置錯位,以戶籍為基礎的管理制度,使他們對一些基本權利不敢奢望,是他們難以融入城市的一道圍墻。缺乏場地設施、缺乏組織管理等,使得農民工的體育權益被忽視,他們甚至遺忘了自身的體育權益。西安市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西安城區落戶條件,降低落戶門檻和與戶籍脫鉤并行,有序實現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使西安市新生代農民工擁有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他們參與城市體育提供一個平等的平臺。

(3)推進城鄉體育設施的均等化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當前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笆濉币巹澨岢觯骸爸鸩酵晟品蠂?、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5]。西安市政府應根據農民工的特殊性,在體育公共服務建設中,將農民工體育服務納入到公共服務的范疇,市民享有的體育公共服務場所和設施,同等條件下也向農民工開放,彌補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差距,這也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保障西安市農民工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體育公共設施,是實現農民工體育與城市體育融合的必然要求。

(4)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平等、和諧的城市體育文化氛圍

體育為廣大農民工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可融式空間,提供了一個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平臺,使他們走出彼此隔離的狹小生活空間,擺脫孤獨感,建立友好、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其社會價值遠遠大于體育價值本身。“組織是農民工體育順利開展的平臺和載體,農民工體育組織化程度的高低和參與程度,反映他們融入城市體育的水平”[6]。西安市相關部門、企業應加大宣傳,以地域為紐帶建立農民工工會。以農民工工會為依托,組織社會、企業、社區組織和社會各界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營造平等、和諧的城市體育文化氛圍,使他們融入到城市體育中,建立起與城市居民相融合的生活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1/31/content_1524372.htm.

[2]國家統計局. 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 [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4]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jrzg/2014-01/19/content_

2570454.htm.

[5]董克偉.農民工“入市”需多方合力推動[N].中國改革報,2012,2(13):11.

[6]張文寬.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體育的困境與消解[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5(28):5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