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阮家基
發布時間:2015-03-13 11:17: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呢?筆者經過教學實踐探索,逐步摸索出一套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并收到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一、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而新課改基于對課堂與教學一體化的認識,提出新的教學觀。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創造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強調師生的互動關系,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得到尊重,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自己才華,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在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者。這樣,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就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得到激發和培養。
二、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關鍵在課堂。因此,教師要學習新課改理論、轉變教育觀念。筆者認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一)設置情境,激發興趣,引起探究動機。
1.選擇耐人尋味的事例,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思想政治課本身具有理論抽象,偏重知識,趣味性少的特點。如果教師將政治課上成純粹的理論講授課,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昏昏欲睡,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想盡辦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以及國內外重大問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等融入課堂。這樣,學生就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
2.巧妙“布惑”,設置障礙,激發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故意布惑巧設學習障礙,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探究過程。
(二)大力改革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1.體驗“教師”角色。
有計劃地安排指導學生分組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學習,搜集材料,進行思考。然后進行組內試講,每節課給一個學生10分鐘的上課“體驗”,通過“體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能力,使學生探究熱情得到激發。
2.組織學生課堂討論。
討論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分組討論和全班集中討論。分組討論要求每個學生都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言,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全班集中討論,是面向全體學生,范圍較大,它的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學生廣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要是給予巧妙的啟發和點撥,就能使學生融為一體,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得到發揮。無論采用哪一種討論形式,都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互相交流,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關注社會生活,把社會生活搬進課堂,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強調:“要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心時事、關心生活、從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特別是要把所學知識與當今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問題相結合。例如,講到維護祖國統一時,就要聯系到臺獨、藏獨分子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講正確對待挫折時,就應聯系學生中遇到的學業、生活、人際關系中遇到的挫折等,這樣學生非常感興趣,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增長了生活常識與經驗。因此,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實踐證明,通過以上改革和探索,從根本上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求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總之,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腳踏實地,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探究能力,發揮政治課獨特的育人功能。
作者單位 陜西省三原縣南郊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