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科特點出發, 讓數學課堂更高效
作者:李改從
發布時間:2015-03-10 16:22: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縣各校探索高效課堂已經有一年時間,已基本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在深入課堂聽課中,卻發現有些數學教師課堂行為與數學學科特點“不和諧”。根據數學課的特點及聽課、走訪學生的情況,我認為數學教師在高效課堂的實施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感悟概念,抽象公式
數學概念和公式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客觀性,所以必須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來掌握。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圖形、日常生活實例讓學生理解概念。如講到梯形時,可引實物梯子,使學生通過觀察梯子的形狀,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入梯形的概念,即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這樣,從實物形象中學生不僅感悟了概念,而且將梯形和平行四邊形區分開來。在概念的理解上,也可以緊扣概念“文字”, 如同位角、同旁內角、內錯角,結合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截后的圖形,從位和型上觀察同位置的角、同旁且在內部的角、內錯角。
二、確保有效,催生高效
自各學校探索實施高校課堂以來,課堂氣氛確實發生了變化,學生思維活躍了,發言也積極主動了。但欣喜之余,我們又不得不正視這樣一種現象,數學課堂上有些教師盲目追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探索活動的內容不切合實際。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實際情況,適時引導、點撥,最終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效果。如數學知識間的聯系、知識點的串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會,學生很難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完成,這些內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來完成。在聽課中,有些教師為了營造學生探究合作的氣氛,不管所學知識能不能探究,需不需要探究,都會讓學生裝模作樣地合作交流、動手實踐一下。似乎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結果較復雜的知識讓學生合作交流,不僅浪費了時間,還難以取得實效;過于簡單的知識讓學生交流,只會讓人覺得流于形式。在一次教學能手評選活動中,一位教師講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分別叫了三組學生上臺表演。花費了兩分鐘時間,最后只是說明“比個子要站在同一水平線上”,目的是為了強調不等式兩邊同時加、減、乘、除的都是“同一個數”。這樣的活動顯得多此一舉又浪費了時間,課堂活動的效果不在于學生活動的形式多熱烈,也不在于教師對課堂形式“完美”的設計,而是看活動是否有效。只有課堂的探究、交流和教師的提問有效,才能催生高效的數學課堂。
三、課件演示,勤動手腦
多媒體課件有著大容量、直觀、形象、生動、具體等優點,但它只是輔助數學教學的手段,不能代替教師的授課,數學課堂上也并非所有的內容都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例如,板書、公式的推導過程、解分式方程及幾何證明題等知識,用多媒體容易忽略知識的產生過程,容易使學生缺少感知、理解、記憶、訓練的過程。有些知識學生雖然暫時記住了,但記憶時間不夠長久,更談不上理解和運用。有些數學教師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在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看起來教給學生的知識不少,結果學生一動手練習問題就出來了。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去選擇,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備課時周密考慮,將媒體課件的使用和數學學科特點、學生的動手動腦訓練合理結合,用規范的板書給學生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不能一味地追求大容量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數學教師要辨證地、理性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構建高效課堂是每個數學教師的追求,相信只要我們能正確理解新課標,結合學科特點,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為依據,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辨證地、科學地、理性地探索實施,一定會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定能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