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農村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中的評價難題,發揮增值性、激勵性評價的功能,我們申報了《農村中學“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的實踐與研究》課題,并被批準立項為省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項編號SGH11445)。從2009年開始,經過五年的實踐與研究,“321”師生評價體系及實施策略已基本構建形成,課題已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為擴大實驗,推廣成果,使該項研究惠及更多的學校,我們又于2013年6月建立了“321”課題實驗學校聯盟,由多所學校共同合作,深入開展該課題的研究,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已取得顯著成效。

實踐探索的歷程

在對農村學校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教育大家名著理論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研讀理解,我認為,農村學校要探尋改革發展的路途,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實施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而這一切,都必須突破和解決評價這一難題,構建一種新型的激勵性、發展性又適合農村學校師生成長的科學性多元評價體系,并通過建立聯盟的創新舉措,共同研究攻關。

一、在職中的初步探索

2000年7月—2003年7月,我擔任戶縣第一職業中學校長(兼書記),從原先的戶縣二中(重點高中)來到職業中學(后又改為普通高中),從一個遠離城市的農村學校走到一個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職業中學的學生文化課成績普遍較差、學習習慣也不是多好,但他們興趣廣泛,并且有著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學生的優勢特長,讓這些職中學生愛學、樂學、學好,讓這些普通的職中學生也像“優等生”一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成為我教育管理的一個重頭戲。于是,我們從評價著手,重在改變學生的學習疲勞意識,通過“實踐標兵、學科最佳”等多元評價活動的開展,讓那些有專業特長和個性鮮明的同學得到師生的認可,進而促進個人的綜合發展。

二、在高中的發展探索

2003年戶縣第一職業中學改名為戶縣第三中學,我被任命為戶縣第三中學校長(兼書記)。由于是一所新興的普通高中,而且從職中改制而來,學校的生源質量比之標準化高中差了很多,尤其在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在整個的高中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憑借“成績”來評定優劣,那他們幾乎很難脫掉“差生”的帽子。正是這樣的學生實際,我們必須運用科學的發展觀和評價方法來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學校倡導“教育從關愛開始”的理念,并訂立了“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長”的學生評價指導思想,將“關愛學生、培養健全人格和心理、促進學生成長”作為學校管理和教育的出發點,并在高一、高二年級開展了“30個最佳”的系列評價創新活動。

第一,擴大獎勵面。針對學生的實際,學校設立各類獎項,擴大受獎面,肯定每個學生的優點,以此來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第二,擴寬交流渠道。與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座談會,了解學生的心理,及時調整管理方法。定期召開學生代表會、班團干部會、違紀學生座談會等,對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學工作進行問卷調查,聽取學生的建議和意見,點對點地進行幫助、鼓勵和指導,分類推進,全面進步。

第三,搭建展示的平臺。舉辦各類文體活動,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樹立個人自信。

第四,建立成長檔案。學校對每一位入校新生都建立檔案,檔案里詳細記錄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受獎懲的記錄、各類活動的表現等,使學生全面認識一個客觀的自己。檔案由學生主動建立,學生將自己這一階段取得的成績或失敗后的反思、點滴改變等,都進行翔實記錄,為學生的健康、綜合發展提出了建議。

三、在完全中學的全面推開

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我擔任戶縣第六中學校長。任職戶縣六中期間,學校確立了“成人達己”辦學理念和“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訓,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仁愛思想。強調要尊重規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取得因材施教的效果。

學校積極探討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秉承“進步就是好學生,提高就是100分,不求完美無缺憾,只求日日在進步”的理念,倡導系統化、多形式的科學有效的評價,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初步構建了符合師生身心發展特點的“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

“321”評價就是運用賞識的眼光,發現、肯定學生身上的優點,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培植學生身上的亮點。其中:“3”代表“班級30最”,“2”代表“年級20優”,“1”代表“校園10佳”。三者的比例是3:2:1,故稱為“321”評價體系。

學校以“三成”校訓為推手,大力施行“班級30最”、“年級20優”和“校園10佳”的校園“321”評價體系,通過班級內務活動的開展,學生日常習慣的養成以及良好品質的塑造等方面,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運動會、文藝匯演、10佳頒獎典禮等系列活動為載體,打造學生身上的亮點,張揚個性潛能。并在實踐中不斷更新、細化評價標準,以長效機制的建立,助推學生成長。

改革通知書的內容,全面向家長告知學生一學期來在校的考勤、紀律,各類競賽活動的表現、歷次考試的成績及提高幅度情況,并通過思想、行為、奉獻等8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恰當、客觀、科學、發展的評價。

設置“成功·成才”十項獎,讓品質優良,特長突出,進步顯著,踏實勤勞的同學也和成績優異的同學一樣,進入到受表彰的“優秀之列”。

以“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為核心,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成長和發展的平臺,為其提供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1)“名師講壇”。立足于六中課堂教學實踐的“名師講壇”,是一個旨在塑造六中本土名師的草根講壇,既有經典課堂案例或人生體驗的歷程,又有一定理論高度。名師講壇把更多的老師推向通往名師的路上。

(2)開通博客。學校鼓勵教師開通個人博客,鼓勵教師在網上發表作品,宣傳自我,展現自己的教學心得、教研成果和人生感悟。并通過博客互訪,促進交流,取長補短,藉此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真正讓博客成為個人進步的平臺,成為提高教研水平的一個有效手段。

(3)校本教材。學校通過對校本教材的整理出版,促進教師寫作、教研的熱情。激勵教師積極開展學科專長的研究,力爭在某一領域取得成績。

經過幾年的堅持與探索,“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成為戶縣六中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2012年4月,《農村學校321師生評價體系的實踐研究》課題成功申請為省級十二五規劃課題,立項編號為 SGH11445。

四、在12所實驗校的拓展探索

2012年7月,我被聘任為戶縣惠安中學校長。“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在惠安中學得到進一步研究和開展,實施辦法也漸趨成熟。為深入研究“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實踐性,使其在全學段,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校更具操作性和推廣性,讓“321評價”前期取得的研究成果能惠及更多的學校, 2013年我們成立了12所學校參與的課題實驗校聯盟,“321”課題的研究由一所學校擴展到多所學校;有中學年齡段擴大到小學年齡段,研究的范圍和內容得到縱深發展。

(一)建立課題聯盟組織機構

為擴大實驗, 2013年6月,由惠安中學牽頭,戶縣六中、蔣村初中、白廟初中、甘河初中、龐興初中、牛東初中、惠安小學、電廠小學、祖庵中心校、甘河中心校、龐光中心校12家中小學校成立了“省級課題321實驗推廣聯盟?!保?共同深入研究“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321評價體系的實驗人數由原來的幾百人增加到近乎30000人,約占全縣學生總數的42%。

課題組邀請戶縣教研室副主任、西安市有突出貢獻專家楊永厚老師擔任課題實驗校聯盟顧問,課題聯盟由12所參與學校的校長為負責人,建立了以12所學校的書記為成員的課題聯盟推進中心,并設立了辦公室和秘書處,明確了課題聯盟校的主要工作任務,即:①發揮聯盟作用,合作研究,攻克研究難題;②完善評級體系結構,構建科學評價體系;③規范評價項目設置,創新表彰名稱,設立各級名稱庫;④研制評價操作策略,形成科學實施辦法;⑤推廣研究成果,形成學校特色。

(二)拓展課題研究實驗

在“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名稱設置的科學性研究上,聯盟校課題組在原來設置的關于學生評價的8個維度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的拓寬和延展,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第9個評價維度;在原先設置的關于教師評價的7個維度的基礎上也進行了拓寬,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第8個評價維度。至此,擁有8個維度,25個觀測點的教師10佳名稱和擁有9個評價維度,34個觀測點的學生10佳名稱的 “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的各項指標更加全面、豐富。2014年1月,召開“321”名稱設置研討會,建立名稱庫,規范名稱。經過12個聯盟學校探索、實踐和完善整理,集眾家智慧,形成了不同學段、各評價層面的,比較規范、比較全面的“321師生激勵評價體系”項目名稱庫。

2012年12月,惠中課題組開展了10佳團隊的評選和表彰。學校課題組認為,“321”評價不只要為師生個體的成長搭建廣闊的平臺,更要彰顯為學校的發展做出巨大奉獻的團隊。要通過旗幟鮮明的表彰,弘揚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師生熱愛學校、熱愛組織、熱愛國家的團隊榮譽感。一年多來,課題組結合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用發現的眼光,尋找并總結了校園里那些值得推廣、發揚的先進元素和正能量,然后進行提煉、升華,確定了每學期的10佳團隊名稱。2013年,聯盟校課題組在對惠中10佳團隊評選辦法、條件、過程等細則研究中,認為:10佳團隊的名稱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結合各校自身的實際、結合全學年重點工作的安排、結合學生工作的階段特點,有所側重,既有常量(固定不變的名稱),還有變量(階段變化的名稱)在此基礎上,應該創新出各校的10佳團隊。

五、在30所學校的擴大實驗

1.聯盟擴軍,深入研究。

“321”課題聯盟在一學年成功合作的基礎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影響。為進一步推廣“321”師生評價課題的研究成果,使學校在參與中分享成果,彰顯“321”課題聯盟實驗成果的研究價值,我又思考著如何擴大聯盟范圍,吸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學校加入進來,以發揮名校優勢,凝聚合作研究力量,讓“課題聯盟”這一新型有效的教科研載體在區域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又邀請了縣內戶縣八中、戶縣五中、玉蟬初中、五竹初中、澇店初中、龐光初中、蒼游初中、大王初中、五竹中心校、紙坊學校、西街小學、南關小學、光明小學13所中小學加入到課題聯盟中,并于2014年9月召開了新一屆課題聯盟校工作會議。在聯盟活動推進的過程中,灞橋區的慶華中學、未央區的58中和長安區的長安六中等學校也先后加入到321課題聯盟中,參與課題聯盟的學校多達30所,課題聯盟覆蓋的區域也由農村逐步延伸到城市學校,研究范圍由原先的縣內擴展到縣外,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和輻射性進一步增強。同時,我們也修訂了聯盟的工作方案,明確了新的研究任務,采取以老帶新,幫扶共研的策略,不斷促進課題聯盟的深度合作,共同發展。

2.結對幫扶 合作共研。

惠安中學與戶縣八中、紙坊學校結對:惠安中學組織相關教師進行課題的指導和培訓,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持?;莅仓袑W主要攻關高中學生“校園10佳”團隊,年級20優的名稱、評價條件及實施辦法;戶縣八中主要研究高中學生“校園10佳”個人,班級30最的名稱、評價條件及實施辦法;紙坊學校主要研究中小學生教師和學生“校園10佳”團隊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戶縣六中與戶縣五中結對:戶縣六中負責實驗指導和培訓工作;戶縣六中主要研究高中教師“校園10佳”團隊的命名、評選條件及實施辦法;戶縣五中主要研究高中教師“校園10佳”個人的命名、評選條件及實施辦法。

蔣村初中與玉蟬初中結對:主要研究初中學生“班級30最”、“校園10佳”個人的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龐興初中與五竹初中結對:主要研究初中學生“班級30最”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甘河初中與澇店初中結對:主要研究初中教師“校園10佳”個人,學生“年級20優”的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白廟初中與龐光初中結對:主要研究初中學生“年級20優”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牛東初中與蒼游初中、大王初中結對:主要研究初中教師和學生“校園10佳”團隊的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祖庵中心校、甘河中心校與五竹中心校結對:主要研究小學“班級30最”,學生“校園10佳”個人的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電廠小學、龐光中心校與甘亭中心校西街小學結對:主要研究小學“年級20優”,教師“校園10佳”個人的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惠安小學與甘亭中心校南關小學、光明小學結對:主要研究小學教師“校園10佳”團隊和學生“校園10佳”團隊的名稱設置、評選條件及實施操作辦法。

兩屆聯盟學校工作的重點也有所側重,第一屆聯盟學校主要是在原活動開展和子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鞏固、深化和創新;第二屆聯盟學校主要是在結對聯盟校的指導下,學習、熟悉和運用321評價體系的相關理論和辦法。

取得的成效和影響

一是促進學生和教師的成長?;莅残W、龐光中心校在實施“321”評價體系后,學校的表彰獎勵面由傳統的5%擴展到現在的60%,涌現出一大批小作家、小舞蹈家、藝術小蓓蕾、誠信明星、體育小健將等,學生群體素質和個體素質均得到很大提高。近年來,戶縣六中有上萬名同學獲得名稱各不相同的“班級之最”稱號,激勵表彰的比例占到學生總數的84.5%。

“321”評價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戶縣政府第二屆“三名”評選中,課題聯盟校共有26位教師獲得“名師”稱號,4位校長獲得“名校長”稱號,其中惠安中學16位教師獲得名師,惠中名師占到全縣名師數的16%。

二是促進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21”評價體系極大地煥發了師生在課程改革中的熱情,參與實驗的28所學校借機推進課堂創新模式的探索,形成了多種新型的課堂教學范式,激發了課堂的活力,使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使學生在全面和諧的發展中,找回了自信。上課思維活躍,勇于發言,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顯著增強,促進了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幅提升,并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表彰。在西北首屆中國好課堂大賽中,惠安中學師碧霞、張燕妮老師獲特等獎,譚剛旬老師獲得二等獎。

三是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實施“321”評價以來,聯盟校的管理制度、校園文化、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辦學品位有效提升?;莅仓袑W的誠信售水、草根論壇、素質教育四大指數等德育創新活動已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吸引著更多教育人士的關注。白廟初中的“誠信便利店”,開展得有聲有色,在當地群眾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戶縣六中,惠安小學等先后被縣局授予“特色發展學校”,戶縣南關小學、惠安小學也成為戶縣首屆名校。

四是課題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缎氯A每日電訊》、《中國教師報》、《西安日報》、《教師報》、《陜西教育》、《華商報》,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陜西電視臺、西安電視臺等多家中央、省、市媒體對學校開展的321評價等德育創新活動進行報道和宣傳。2012年6月18日,西安市教育局在戶縣召開了“321”評價體系的現場研討會。2013年12月13日,在西安市教育局素質教育高峰論壇中,我關于“321”評價的論壇報告贏得了中央和省市專家的首肯。課題聯盟取得的成果得到多方肯定,在省市縣引起強烈反響。

此外,“321”課題聯盟的建立,課題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也讓家校之間的聯系有了抓手,家長的評價和參與,讓活動的開展更具長效性。這種以激勵為主要手段的評價方式讓越來越多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