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張教育自主化,實現教育自主化,需要貫徹這樣幾個理念。

第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不是我的發明,但我很認可這句話,相信老師們也都熟悉這句話,但大家對這個“愛”字的理解未必相同。

什么叫愛?我們的愛能否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有了幸福的童年才會有幸福的人生,所以這個愛應該包含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不是說滿足了孩子或家長的要求就是愛。另外,在“愛”的方式方法上,我們聆聽過孩子的心聲沒有?恐怕比較少。在基礎教育階段,現在聲音比較大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聲音,沒有孩子的聲音。而真正愛孩子,就要傾聽孩子的聲音,要跟孩子溝通,要跟孩子平等對話。

第二,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我提倡愉快教育,有人反對,認為學習是刻苦的事情,我認為愉快與刻苦并不矛盾,愉快了才能刻苦。

為什么小孩愿意玩電腦游戲,他們感興趣,所以可以不吃飯不睡覺地玩,這算不算刻苦呢?當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刻苦學習便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一到周末,在父母帶領下,孩子開始趕各種“班”,請問哪個班是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呢?多是父母的主意。這種情況下,孩子都是“被教育”的,怎么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呢?一個孩子到十二三歲還沒有愛好和興趣,很可能成為一個一輩子平庸的人。

第三,老師要有童心,要了解童心。舉個例子,我的一個同學,他們家里一個小孩第一天上幼兒園,看到一位老教師,被好多孩子圍著,便想過去拉這位教師的手,人多擠不進去;恰巧旁邊站著一位年輕教師,孩子便想拉這位老師的手,但年輕老師并未理他,孩子傷心極了。要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就是這個意思,老師要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畢竟童心是脆弱的。

第四,學生成長所依靠的不是施教,而是活動。教師要多組織活動,讓孩子在活動里成長。美國有位著名的教育家叫雷夫,他的成功無非就依靠兩條經驗:一個是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孩子也便相信老師,有安全感;第二,不管上什么課程,他首先與孩子們聊莎士比亞的戲劇,這滿足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愿望。

我想,是不是可以提倡活動教育?過去講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主要學習對象是社會,社會進學校,生活進教育;活動教育要求孩子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對活動的探究獲取真知識。課堂要組織活動,課外要組織活動,活動要體現孩子的生活,體現孩子自己的價值,學生才能在活動中學到真知,體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