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啊,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有人說“中國大陸近幾十年出不了大師,就是因為中斷了書法教育!”這句話雖然有些極端,但卻不無道理。眾所周知,西方美學教育的基礎是音樂,西方人大都從小就在音樂的氛圍里成長,通過對音樂的領悟,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美學觀。過去中國人的美學教育基礎是書法,從小在“心正則筆正”、“作字先做人”的教育下,通過臨習和體會古樸的碑帖,心儀古人風范,逐漸領悟出做人和治學道理,從而形成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無論是魯迅還是陳寅恪,華羅庚還是錢學森,胡適還是楊振寧,書法功底都很厚實,治學態度都十分嚴謹,我們想這絕不是偶然的!

現代我國的教育體系,大多是以口頭傳授知識為主要手段,往往是教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下面靜靜地聽,這種教育方法,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前人的理論知識,無法啟發學生潛意識層面的東西。古人云:“言傳不如身教”。因為學生只有通過體會教師的行為,才能領會教師的風范,才能在靈魂的深處留下教師模范的影子。

大師與普通人的區別,并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心理素質和治學態度的不同。大師的這種心理素質和治學態度,絕不是聽大師講幾節課就能學到的。過去,要向大師學習,必須要“入室”成為大師的入室弟子,和大師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從細微處體會大師為什么能成為大師,這樣才能得到大師的真傳。言傳身教,就是說語言只能傳授知識,只有行為作風,才能真正教悟學生的品性,使學生的潛意識得到升華。

當今社會,書法大師寥寥無幾,空談“入室弟子”顯然是不實際的。往昔大師雖已遠去,可他們的風范猶存。存在哪里?就存在他們為我們留下的數以千計的碑帖之中。當我們臨習顏真卿的《勤禮碑》《祭侄文稿》時,仿佛能看到了他的大義凜然和錚錚鐵骨;當我們臨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也能依稀看到他的從容瀟灑和才華橫溢。

書法,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學習書法,主要不是靠老師的講解,而是靠學生在不斷臨習和體會古人的碑帖過程中的領悟,因此能在潛意識層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美學理念。

學習書法,首先要做的是凝神靜氣,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坐得下來”。人的智商都所差無幾,關鍵就看你是不是能坐得下來,認真地學習!如果一個人從小就養成了“坐得下來”的良好習慣,不為外界喧囂所干擾,一筆一畫地精心揣摩,點、橫、撇、鉤、捺地寫字,體會“點雖小也需分三過筆”的嚴謹態度。那么就能為將來進行科學試驗和理論研究,培養一種好的習慣。難怪古人常說“學問是‘坐’出來的”。只有“板凳坐了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寫一句空”!

學習書法,主要是靠臨習古人的碑帖,從中體會古人的精神和風范。臨帖就必須做到“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察之者尚精”就要細心觀察所臨字的點畫結構,用筆方法和特點,觀察不同字體中筆法變化的淵源關系。久而久之,我們從中獲取了細致觀察客觀事物的技能。而這種技能將深深地刻印在我們腦海的潛意識里,成為我們身體機能的一部分,在生命的長河中,每當我們觀察一件事物時,這種“察之者尚精”的技能,就會像條件反射一樣,立即蹦跳出來。就好像我們經過長期的訓練,學會了游泳,平時上班、生活和別人無所不同,然而一旦落水,這種游泳潛能,便一下子從我們身上迸發出來,協助我們逃生。這種長在骨子里的技能,是要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才能養成的,絕非聽老師講幾次課就能獲得。再談談“擬之者貴似”,這種“似”不僅僅是筆畫結構要相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這就需要臨習者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去,體會、領悟作者的人品和素養。比如臨習顏真卿的《勤禮碑》,首先要從用筆和結構上體會作者的品格和美學理念,顏真卿之所以會把每一個字都寫得筆畫豐腴雄渾、結體端莊宏偉、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顯然和他心胸寬厚,剛正不阿的品格是分不開的。“字如其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在反復臨習和體會《勤禮碑》筆畫特點的同時,顏真卿的品格和美學理念便會慢慢地滲透到心靈中,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

在學習書法結構的過程中,經常要處理“平正和欹斜”“穿插與避讓”“輕與重”“疾和緩”“疏與密”的種種矛盾關系,通過長期的學習和訓練,會充分地體會和理解各種矛盾的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平正,也沒有絕對欹斜,既不能一味地避讓,也不能永遠地伸張。當字形過于平正的時候,就需要用一兩個欹斜的筆畫使字體活躍起來;當濃郁粗重的筆畫或字體過多的時候,一定要添加幾筆清淡纖細的筆畫或字體,讓人透透氣。在穿插的過程中一定要適當地避讓,才能使整個字形和諧美觀。當學會處理書法結構中的這些矛盾的兩個方面的時候,我們心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美學理念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這種理念將被我們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使我們能夠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書法的章法布局則是訓練人全局規劃,統籌安排,突出重點的極好手段。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不僅需要把每個字寫得有聲有色,而且要把數個字組成完整的章節。無論字與字間、行與行間,天頭地腳、題款用印,都須作一番精心安排。作品內容怎樣排列、每行寫幾個字,最后一行留幾個字,字的大小、粗細怎樣搭配,墨色的濃淡,章節的疏密,怎樣題款、怎樣用印,這些都是章法布局的內容。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呼應,虛實結合,重點突出。但在具體書寫的時候,又要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經常進行這種章法布局的訓練,能培養人全局規劃,統籌安排、縝密思考的能力,這是一種統領千軍萬馬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當我們管理一個大單位時,就不會手忙腳亂,無所適從。有了這種能力,我們就能運籌帷幄,百戰不殆!唐太宗、岳武穆、毛澤東之所以能在歷次戰爭中調兵遣將,排兵布陣,運用自如,與他們精于書法的章法布局不無關系。

古人云:“書雖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真實不虛!

(孫浩 長慶油田 李瓊 萬眾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