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于危困之際 成就于情懷之中——走近咸陽市渭城區教育局局長王傳世
作者:本刊記者 范希望
發布時間:2015-02-02 11:45: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是一個性格倔強、不輕易服輸的人,不管干什么事情,愛較勁、愛較真,只要是我認準的事,九頭牛也拽不動。”說這話的人就是咸陽市渭城區教育局局長王傳世。他給記者的印象也的確如此:剛毅,率真,敢作敢為;詼諧,善謀,才思過人。
王傳世局長曾經當過教師,后來從事行政工作,在渭城區委辦干過7年,此后長期在鄉鎮工作,2011年8月份從一名鄉鎮書記走馬上任教育局長一職。當時渭城教育正處于低谷期,昔日占據咸陽教育半壁江山的渭城教育,已跌落到全市第八,王局長的到來可謂是“奉命于危難之間”。
沒有思路便沒有出路。上任伊始,在對全區教育情況進行充分的走訪、調研、研判之后,他清醒地意識到,掣肘渭城教育的頑癥有二:一是管理的問題,二是教師的問題。面對這一切,他提出了自己教育理念:質量是第一要務,育人是第一目標。同時,把“四個入手”作為改變渭城教育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即,從強化管理入手,不斷創新舉措,細化實化教學過程,促進教育質量提升;從隊伍建設入手,狠抓師德師風,重視歷練師能,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修養和專業素養;從教育公平入手,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機制,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從基礎建設入手,多渠道多層面爭取項目和資金,改善校園環境,加強硬件設施配置,不斷提高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
質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題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實干是質量的保證。作為渭城教育的領軍人物,王傳世局長知道,提升質量刻不容緩。從2011年以來,在他的帶領下,渭城區教育局先后制定出臺了領導和機關干部推門聽課制度、學校領導一線帶課制度、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度、教師業務知識考試制度、高中階段實施尖子生培養計劃,在兩個優質高中咸陽中學和渭城中學開設了北清班,每年舉辦一次特色辦學展示現場觀摩活動,開辦一期“校長論壇”和“班主任論壇”。這一系列管理舉措有力地促進了渭城教育質量的快速回升。2012年、2013年、2014年連續三年高考渭城區二本上線人數實現正增長,2013年凈增202人,增幅位于全市前列。2013年返回原籍的渭城考生中有4人考入清華、1人考入北大。2014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人數突破1800人大關。
王傳世局長是一個實干型的局長。他說:“只要把學校的常規管理抓實抓小抓細,教育質量肯定會提升。”2012年他倡導并組建了教育系統明察暗訪組,暗訪組的檢查,大到學校常規管理、校園環境衛生、校風教風學風,小到教師備課上課、教案書寫、作業批改,查訪過程全程錄像。王局長雖然工作很繁忙,但他給自己規定只要有時間,都要跟暗訪組深入學校、深入課堂。他說:“我就是要通過對教學實際情況最原生態的檢查,隨時發現基層學校管理中的問題。”兩年多來,他每年都要不止一次地走遍轄區大大小小的學校,對于存在紀律渙散、管理松散、教學質量滯后、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較多的學校,他都要去反復檢查,給管理者傳導壓力,使存在問題在最短時間內得到解決。
局機關一位干部對記者說:“自己在機關工作了七八年,好多學校至今一次還沒有去過,王局長才來了兩年多時間,對系統內的每一所學校已是如數家珍,了解得清清楚楚。我真的很慚愧、很內疚。”基層學校的許多校長也對記者說:“渭城教育這兩年的快速轉變,真是離不開王局長的創新精神和實干精神。”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
教育要發展,教師是關鍵。關于這一點,王傳世局長認識得非常到位。他說:“由于距離西安近,前些年我區優秀教師流失率非常高,優質教師資源比較短缺;還有一些教師責任心不強,事業心不夠,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師資隊伍建設的第一步是提振士氣,要讓教師們打起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教書育人這一神圣而光榮的工作中,鉆研業務能力,提升師德修養。”
2012年結合市區兩級開展的“向呼秀珍和她的雷鋒式家庭學習”的活動,為激發系統廣大教師的職業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氛圍,渭城教育局開展了“感動渭城教育人物”評選活動,舉辦了大型的“慶祝教師節暨感動渭城教育人物頒獎晚會”,對呼秀珍、卜玉麒、桂淑芬、何曉霞、王青崗、段曉暉等6名首屆感動渭城教育人物進行了表彰,渭城區委、區政府還拿出8萬元對六位教育人物進行了重獎。王局長說“感動渭城教育人物”評選活動他們將每三年舉辦一次。
在加強師德建設的同時,王局長說,他們還注重盤活區域教師資源和提升教師業務能力。2011年渭城區教育局全面推行學校領導干部帶課制度,要求學校領導根據學校教學實際,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擔任學科教學工作。學校領導帶課情況、教學成績與績效工資直接掛鉤。“這一措施最顯著的作用是盤活了區內師資力量,一定程度提高了學科水平,因為中層以上領導基本都是本校或者區內學科教學的能手,把這一部分人調動起來意義非同小可。”
2012年又推出了教師業務知識考試制度,每年寒暑假分學段、分學科對轄區教師進行業務知識考試,考試連續三年不過關的,取消本人評優樹模、職稱評定資格,并直接同績效工資掛鉤。目前已經進行了6次考試,轄區專任教師全部參加了業務知識考試。這項考試每三年大循環一次。
2013年底,為了有效整合本區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效益最大化,在充分借鑒外省市先進經驗和西安市“大學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渭城區教育局在充分調研和論證后,啟動了“高中教育聯盟”和“名師工作室”兩大工程,再次掀起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新高潮。一年來的探索實踐成效顯著,轄區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相互溝通中得到了更新,教學藝術在相互學習中得到了提高;學校的管理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優化,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研水平的提升,以及全區的教育均衡發展。
提振士氣、盤活資源和提升業務能力,這三項措施的逐步實施,使渭城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全區現在擁有全國優秀教師5名,省特級教師、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省教學能手40多名,市級知名校長、優秀校長、知名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教壇新秀150多名,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已初見雛形。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王傳世局長一直強調: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也是最大的民生,讓每一名學生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教育工作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任職以來,他傾力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為改變農村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面貌,到處爭項目跑資金,先后啟動實施了校安工程、生活設施改造、操場改造、學前教育等教育類項目50多個,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投入資金2億多,其中一半以上都用于農村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許多學校的校園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條件也大為改觀。
他還積極推進轄區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他認為:現代教育需要符合教育現代化要求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兩年多來,教育局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局門戶網站,為基層學校新建多媒體“班班通”教室260間,購置教師電子備課用電腦127臺、筆記本電腦230臺、學生用電腦460臺,購置交互式電子白板223套、多媒體投影幕布系統50套。目前,全區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基礎教育專網全部開通,98%的學校接入寬帶網絡,多媒體“班班通’覆蓋率80.3%,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學校達到80%以上。
王局長始終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他時刻關注家庭困難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從2011年起,在他的倡導下,渭城區教育局設立了困難學生幫扶基金,社會籌資20多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20多人。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綠色通道”,這些孩子全部由公辦學校接受,免除雜費、借讀費,劃撥生均公用經費。
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民辦教育方面,他給予了極大地關注和重視,渭城區教育局在全市首家設立了民辦教育獎勵基金,2013年教育局拿出12萬元表彰獎勵民辦教育先進單位,投入158萬元為16所民辦學校和幼兒園配發了圖書、電腦、電子白板和電子鋼琴。在系統校園安全方面,這兩年他花了很多心思、傾入了很多心力。在他的多方協調下,2011年11月、2013年2月區政府先后安置退伍軍人121人擔任校園專職保安員,成立了教育系統校園安全保衛隊;今年8月份,教育局和區交警大隊組建了渭城區校車交通安全管理中隊,主要負責渭城轄區所有中小學校、幼兒園的校車交通安全監管工作及對學生進行日常交通安全法制教育、學校門口車輛疏導和交通秩序維護等,渭城區政府還投資60多萬元,建成了渭城區校車安全管理監控平臺,實現了對校車運行的實時監控。這兩項重大舉措為渭城教育系統師生構筑了一道堅固的生命安全防線。
王局長面相冷峻,內心卻極富情懷,他始終能把基層學校和廣大教職員工的困難掛在心上,急基層之所急,想師生之所想。這是渭城教育人的共識。渭城區招辦主任薛麗萍不無感慨地對記者說:“2008年我區按照上級要求安裝了高考電子監控系統,工程預算款100多萬元,系統安裝完成后因多種原因拖欠工隊71萬元,一拖就是三年多,每年高考前工隊都要來鬧事,給我們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王局長來后,詳細了解了事情的緣由,不到半年時間就協調區上幾個部門解決了讓我們頭痛的欠款問題,后來還為我們爭取了187萬元的監控系統升級改造款。我真的很感動,跟著這樣的領導干工作也有勁!”
回顧三年多來的艱辛歷程,王局長感慨萬千,面對取得的巨大成績,他沒有絲毫的懈怠和陶醉。他深知渭城教育的未來依然任重道遠,如何重塑昔日的輝煌,實現渭城教育的歷史性跨越,始終是全區人民的期望和全區教育人的使命。作為局長,他將帶領大家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注重品牌,彰顯特色,打造一批有規模的精品學校,使優質教育向全區輻射。同時,要在依法治教思想的指導下,變教育“管理”為教育“治理”,為實現渭城的教育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