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國務院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關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體教結合,銳意改革創新,推進校園足球普及,促進青少年強身健體、全面發展,夯實國家足球事業人才基礎。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表示,將完善政策,形成校園足球激勵機制,把足球納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體系,作為體育課必修內容,為學生提供學習足球的機會。在廣泛開展校園足球的基礎上,重點扶持各地涌現出的足球特色學校,以點帶面推動校園足球普及。力爭到2017年在全國扶持建設2萬所左右中小學校足球特色學校和2000個高校高水平足球隊,并形成區域特色,擬建設30個左右校園足球試點區縣。

據了解,足球還將納入體育教師“國培計劃”,采用多種方式提升現有體育教師足球教學實踐能力。從2015年起,實施特色學校足球師資國家培訓項目,對校園足球骨干教師、教練員、裁判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示范培訓,各地也要相應開展培訓。計劃在2015年全國初步培訓6000名校園足球師資。

政策解讀:足球成體育必修課,對積貧積弱已久的中國足球,是一針“強心劑”。更多擔憂的聲音接踵而至。師資、場地、經費如何解決?會不會是“政績工程”?教育部體育衛生和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日前就此作出解答。

1.是不是所有學生都要學?

不必一直學,但肯定要學

“足球作為體育必修課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生都一直學足球,因為在學校體育里,除了教學生基本的跑跳投等運動技能外,還要讓學生學習不同的運動項目,如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足球作為必修課,只是指一個學生有一段時間要學足球,其他項目也要學?!?/p>

2.足球課程怎樣安排?

足球特色學校每周至少一節,其他學校不必

“在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里面,學生要有一定的時間段來上足球課,比如現在小學每周4節體育課,初中高中每周3節體育課,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每周至少有一節體育課教足球,非特色學校則不必每周一節足球課。此外,在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內,要制定全國統一的足球學習大綱,確定在不同年級學習什么足球技能。同時,還要組織校內課余的訓練,還可以組織班級比賽、年級比賽、學校比賽?!?/p>

3.足球會變成應試教育嗎?

不考試,但成績要入檔作升學參考

“不會。雖然足球是必修課,但只是把學生的上課情況、參加課余訓練時間,是否是班里足球隊、年級球隊或校隊隊員,代表班級、年級、學校打過多少比賽獲得什么成績,代表省市打過多少比賽獲得什么成績等,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里,并不考試,只是作為將來升學的一個參考。”

4.學校四級聯賽體系是啥?

小學為地市級比賽,初中省級,高中大學全國比賽

“小學主要是鼓勵參與,因此不搞小學的全國比賽,小學比賽只要打到地市就可以了。初中則要組織全省比賽。高中和大學組織全國的分區賽和總決賽,從而形成以學校為單位的四級聯賽體系?!?/p>

5.如何解決教師問題?

培養、培訓加聘請退役運動員有新出路

“目前體育老師不足,有足球特長的就更少,目前的規劃是體育教師培養、各類教師培訓和聘請兼職教師三條路。其中兼職教師包括足球教練、裁判、退役運動員、社會上有足球專長的人士、在校足球專業大學生等,由政府購買服務?!?/p>

6.如何解決場地問題?

因地制宜逐步改善,還要社會、社區共享

“第一是因陋就簡、因地制宜,不一定建設標準足球場;第二是逐步改善,新建、改建和擴建要成為學校體育設施建設里很重要的一塊;第三是盤活存量,做到社會、社區體育場館和學校共享。”

7.經費如何解決?

將納入各級財政經費,還有社會企業、組織支持

“今后,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將變得更加重要,教育經費支出結構上將向體育傾斜。校園足球經費將納入各級財政。中央財政會出一部分錢,用于全國性的校園足球教學、研究、師資培訓、聘請高水平教練以及全國性賽事,地方各級財政經費用于地方層面的這些領域。此外,還有社會企業、組織的支持。”

8.踢足球時的安全誰保證?

研究“學生體育傷害險”,消除家長顧慮

“應對此問題首先要加強安全管控,之后要完善保險制度?,F在學校都有學生體育意外傷害校方責任險,我們也希望能夠探索另外一種學生體育傷害險,將來能把學生進行所有運動(在各種場合)可能出現的傷害都包含在內。同時要探索第三方調解機制?!?/p>

9.會不會變“政績工程”?

主要目的是學習,踢球是次要

“校園足球不是‘政績工程’,不是讓孩子只踢球不學習,或者主要踢球次要學習,而是在保證文化課成績的基礎上增加足球特長。同時,校園足球是一個試點,如果效果不錯,可能很快就啟動籃球、排球等特色學校。至于2017年布局2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是不是‘大躍進’?不是!我們在評估時發現,具備布局條件的學校有十幾萬所,在考慮各種因素后,才設定了2萬所的目標?!?/p>

網友熱議:

為足球進校園豎起大拇指

多年來,學生的體育課一直在教學中被“邊緣化”,功課緊張體育課被占已成慣例,如果還上,反而成了怪事。雖然教育主管部門也在想方設法加強引導,比如,把體育成績計入中考總分并逐年加大等,但在“應試”大棒的指引下,體育“邊緣化”的尷尬依然存在,并沒有得到多少改觀。由此而導致的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學生體質逐年下降。

現在,因為足球,體育被提到了一個它應該有的高度,雖然有人評論說這種做法有些功利,但讓我們拋開那些擔憂仔細想一想,不管將來足球教育發展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能讓那些埋在書山題海的孩子們放下書本,在綠茵場上肆意地跑上45分鐘,無疑是件好事。

出不出得了能踢進世界杯的足球隊,其實并不是足球進校園的最終目的,因為它不是一場選拔,而是將作為一項教育內容被強制執行。作為對抗性很強的集體競賽項目,足球帶給我們的,最初可能是不得不踢的郁悶,而從長遠來看,則將是健康的體魄、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以及足球所特有的競爭、對抗和協作的團隊精神。(黃澤雨)

以平常心看待足球進校園變為必修課

教育必須回歸本真,教育必須使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發展。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一度放松了體育教學,僅有的體育課甚至被文化課擠占,體育課形同虛設。早在2007年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為認真貫徹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掀起群眾性體育鍛煉熱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隨即號召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學生每天一小時陽光體育活動。從頂層設計看來,已經將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到很高的高度。

隨著教育改革和招生考試的改革,校園體育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學校體育課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及招生考試體育項目進行教學和訓練,似乎體育教育也陷入到應試教育的圈套。作為三大球之一,足球有著其悠久歷史,在中國土地上發明,在中國有其發展強大的土壤,足球以其速度、技術、強度更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強身健體、全面發展,以其特有的魅力受到人們的普遍青睞,所以沒有理由不重視足球。國務院重申青少年足球的重要性,提出教育部將主導校園足球,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動校園足球進入升級版,是必要的,也是順理成章的。足球進校園變為必修課,我們要以平常心對待。

現在的教育已經相對均衡了,但是畢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農村學校和一些薄弱學校足球的師資和場地相對比較缺乏,校園足球進入升級版還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采取措施及時補救,使得足球進入每一個校園變為必修課不是紙上談兵。(蔡正青)

校園足球需要鼓勁而不是喝彩

國務院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就規格而言,稱得上空前之高,表明了國家高層對青少年足球的重視。其實,高層從來很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和全面發展,從來沒說過學生只要讀好書便可一好百好,可謂想國人之所想。對于足球運動長期落后和基礎不牢,高層早就說過“從娃娃抓起”,可謂急國人之所急。擴大范圍說,世界上沒有哪個足球強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得到政府高層這樣的關注和指示,中國足球實在是非常幸運的。

不過,要成就一項事業,光有上下的熱情和愿望還不夠。在現時的國情之下,很多事情都有教訓,那就是中間環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拿足球來說,主管校園和足球這兩方面的教育和體育部門取何種態度,制定何種政策和措施,已成長期以來的短板。不轉變應試教育和錦標體育,校園足球能否走上正軌,仍不樂觀。

在有關這次會議的報道中,有這樣兩句話。一句是教育部長袁貴仁說“采用多種方式提升現有體育教師足球教學實踐能力”,另一句是中國足協副主席魏吉祥說“教育部需要更多的校園足球教練,這也將為職業足球運動員創造就業機會,一定程度解決出路問題”。簡言之,管教育的承認學校體育教師不大會教踢球,管足球的著急會教踢球的有勁無處使。

一邊缺人才,另一邊有門檻障礙。倘若沒有政策上的突破,退役球員的一技之長怕是就此作廢,完全盡義務教踢球不等于是再就業的出路。對不會踢球的教師再培訓,與對退役球員進行文化知識再教育,哪個事倍功半,哪個事半功倍,抑或二者兼行,主管部門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認真加以解決,也算會議不白開。否則,體育課內必修足球,誰會教?創辦各級校園足球聯賽,誰會踢?

校園足球只是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重要指示精神的一半,完整的表述是“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意義在于“深化教育改革,振奮民族精神”。應試教育因德育和體育被淡化而成為殘缺的教育,又受獨生子女狀況和社會價值取向影響而積重難返。足球人才短缺事小,民族素質受損事大。開展校園足球是青少年足球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足球是學校體育的一部分,也不是全部。最終,應當促成青少年在學校內外的學習和生活中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從這個意義上說,校園足球廣泛、持續開展,是對應試教育的一大沖擊,是對偏頗教育理念的一大扭轉,是對課堂和書本中無法深入的身心教育一大補足。校園足球要實現效益最大化,絕不只是解決足球人才基礎,而是作為民族未來的青少年能夠強身健體、全面發展。這不僅是足球界的任務,更是教育界的己任,是全社會人人有責的大計。這也不是量化的數字指標,而是包含體育在內的中國教育質變。在億萬有文化、講道德、身體棒的青少年當中,何愁培養不出優秀的球員,成就中國足球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