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翻譯過程中語言賴以生存的環境
作者: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楊凌 楊雪霽
發布時間:2014-12-17 16:55:29
【摘 要】環境對語言的應用和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每種語言都有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翻譯不是簡單的語碼轉化,而是一門藝術,一門學科。文章從語言的社會環境和語篇環境分析探究,為翻譯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同時,為更好地做好翻譯工作,文章對翻譯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確保“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和目的。
【關鍵詞】翻譯 語言 生存環境 社會環境 語篇環境
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21世紀,翻譯作為一種語言轉換活動和途徑,在信息傳遞、文化傳播、科技交流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翻譯并非機械的語碼轉換、文字變化游戲,它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科。每種語言在不同的語境和文化背景中,它都有鮮活的生命,都有其賴以生存的環境。
翻譯工作的性質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張培基在《英漢翻譯教程中》這樣寫道:“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現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孫致禮在《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中》這樣陳述翻譯的含義:“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特別是推動譯語文化興旺昌盛的目的。”另有毛榮貴在《新世紀大學英漢翻譯教程》中這樣描述翻譯的定義:“翻譯是一種更換語言形式和轉移信息內容(包括思想、意義、情感、修辭、文體、格式、風格、文化乃至口吻等)的復雜的思維表達過程。”這些充分體現了對翻譯工作的性質和要求,因此翻譯,即“翻譯過程”或者“翻譯活動”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
語言生存的環境
語言生存的環境——語境,是指語言使用者在語言表達和話語交際活動中的各種語言環境,具體是指語言產生、使用、發展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自然地理背景等。從語言學的角度講,與語境相關的因素還有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年代、教育背景、個人修養、性格特征、國籍、性別、年齡等等因素。語言生存發展的環境很多,本文主要從社會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兩方面作以探討和研究,即翻譯工作者遇到最難把握的語言的社會環境和語篇環境。
1.語言的社會環境
語言的社會環境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領域。熟知社會環境翻譯就可以準確地將一種語言所要表達的含義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體現源文的文化魅力和底蘊。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各具特色的地理、歷史、文化、經濟、政治、信息科技、生活方式、表達方法、語言習慣、宗教習俗等,都會體現在語言中,它們構成了語言賴以生存的環境——社會環境。語言依附于特定的社會環境,擁有固定的語言使用人群,語言使用者內部有一定的認同感和文化基礎,語言社區相對穩定。此外,同一區域內不同的語言使用群體之間要以相互尊重、理解的態度對待對方的語言。如果社會環境要素受到破壞會影響某種語言的生存和發展。語言是社會環境中一個鮮活的生命,需要多種要素的維護方可茁壯成長,枝繁葉茂,被廣泛應用。
社會環境的差異影響語言及其表達方式,所以翻譯工作者一定要根據社會環境對源文作出相應地正確轉化。比如,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⑴發音差異。例如在ask, furious, assurance, fragile, storm…很多詞的發音有差異。⑵拼法差異。歷史上美國為了奪取知識民主自由,獨立戰爭之后,語言方面創新不少,比如:honour和honor,enquire和inquire,plough和plow,catalogue和catalog,analyse和analyze等詞的拼寫區別。⑶用詞差別。文化差異,使得同一詞在英英和美英中可能表示不同的含義;同樣地,相同概念或者含義在英英和美英中選詞也可能不一樣。⑷習慣用法差異。由于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的不同,美英在虛擬語氣用法上比英英保守,有“復古”的傾向。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不同導致兩國在使用同一種語言方面的差別,因此,翻譯工作者一定要博覽群書,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嚴謹準確地完成每項翻譯任務,以符合社會常規和文化風俗。
2.語言的語篇環境
語篇環境也是語言存在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環境,它屬于普通語言學的范疇,與社會環境一樣對語言存在和翻譯研究同等重要。語篇是由若干語句組成的一段話語,它可能是一部長篇小說、一片文章、一次會談,也可能是特定語境中的一句話、一個短語、一個詞組甚至是一個單詞,只要能表達特定語境中的意義所指就可以成為語篇。語言除了存在和發展的社會環境之外,它的價值和語義還與它所處的語境密切相關。沒有任何語篇聯系的語言所表達的語義是蒼白的,是言之無物的。只有將語言置于特定的語篇中,才能體現其語義和魅力。因此翻譯工作要做到“信、達、雅”就必須了解言語的語篇環境。
語篇環境對翻譯的影響有:⑴語篇的遣詞造句,是語篇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詞句的選用為語篇營造一種特有的氛圍和環境。不同的句式、修辭、時態,褒貶詞義、詞性的差異都會影響到語篇的環境。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會創造無限的語篇環境。⑵語篇的連貫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語篇的前后銜接與連貫,不同邏輯聯系詞發揮著不同的含義:表語義轉折、并列、邏輯順序、因果、讓步等。除此之外,還有人稱的連貫、語義的連貫、情節的連貫、時間的連貫、指代連貫等方面體現語義的完整性和邏輯性。⑶語篇情景,包括話語或語篇呈現時的語氣語調,語篇所描述的真實環境展示的畫面和場景。⑷語篇所處的上下文語境,言語基調。言語基調往往決定話語者和作者對事物的態度和情感,如果定位錯失,就會導致立場的傾斜和變化。⑸語篇的結構和文體。不同的語篇結構和文體會對翻譯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科技文要有豐富的科技知識和經驗;議論文體要求翻譯者要明確源文的觀點,清楚作者的立場和態度;散文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功底;說明問題要熟悉所描述的事物特點。
除了影響翻譯的社會環境和語篇環境之外,還有其他環境,比如: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生態環境、地理環境等,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影響翻譯的社會環境和語篇環境。
對翻譯工作者的要求
翻譯是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關鍵因素是翻譯者本身,要很好地完成每次翻譯活動或任務,翻譯工作者必須做到:⑴要加強思想政治經濟學習,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政策,學習有關文件、會議和重要文件精神。⑵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不斷加強語言學習和積累,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發展新的語言會不斷涌現,翻譯工作者要及時學習并掌握新語言的正確用法。⑶加強翻譯理論和技巧的學習,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翻譯理論知識和技巧。⑷還要有很強的責任心,作為翻譯者本身要對自己所選擇的每個單詞、短語、句子、語氣語調,甚至于一個簡單的語言符號都要負責任。語言翻譯是一個很精細的工作,容不得半點粗心大意,切不可因為“差之毫厘”而導致“謬以千里”的結果,所以一定要“盡職盡責”。⑸除此之外,翻譯工作者還要有淵博的知識,龐大的信息,能通曉古今中外,熟知各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當然,要提高翻譯質量,還要有較強的理解力、敏銳的思維、良好的記憶、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高尚的道德觀念等等,這些都對翻譯的質量有著不可估量的輔助作用。
結束語
翻譯不是語言的機械轉換、生硬對照,不是辭藻華麗、口若懸河,而是翻譯工作者根據語言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語篇環境,熟悉了解影響語言翻譯的各種因素和語言所處的環境,最終是譯文達到語言翻譯的“信、達、雅”的創作活動。翻譯工作者為語言雙方在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此推動社會科技的進步、文化的交流、信息傳遞,最終推動語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夢之.輪番以生態環境[J].上海翻譯.
[2]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朱佩芬.新編實用英漢口譯技巧[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4]胡德香.文化語境下的翻譯批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5]張敏.文化語境下的翻譯及關聯理論的啟示[J].山西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