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
作者:長安大學外語學院 陜西西安 張 玉
發布時間:2014-12-17 16:53:24
【摘 要】稱贊語及其應答方式是日常交際中不可或缺的語言現象。日語教師普遍認為日本人面對稱贊時一般采用否定的應答方式。本文通過數據分析否定了這一點,并且描繪了日本人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軌跡,即回避式最多、接受式多于否定式的應答模式未變,但相比上世紀80年代及以前的日本人,2000年后的日本人更樂于以感謝的方式來接受對方的稱贊。并指出這一變化與日本英語教育的普及與重視聽說訓練密不可分。
【關鍵詞】稱贊語 應答方式 變化
稱贊是指說話人為使聽話人心情愉快而對聽話人或聽話人的家人及關系親密的人所擁有的某種優勢給予明確或暗示性積極評價的言語行為(小玉安惠,1996)。稱贊的首要功能是縮短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距離,聯絡感情,從而維系社會正常的人際關系(劉春陽,2012)。此外,在整個談話中,稱贊語可以創造良好的氛圍,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使雙方積極參與到會話中來,便于談話的順利開展(小玉安惠,1996)。稱贊語及其應答成共現狀態,單一研究稱贊語是不夠的,還必須對其應答行為進行探討。很多日語教師和學生普遍認為日本人面對稱贊時一般采用否定應答方式,這也反映到了日語教學中(川口義一、蒲谷宏、坂本惠,1996)。那么日本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應對稱贊的呢?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應答方式有無變化呢?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準確理解日本人的稱贊行為及其應答方式,消除文化障礙,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于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的研究不多,但角度不一。寺尾留美(1996)把日語稱贊語的應答方式分為接受、否定和其他,并指出日語中接受性回答比否定性回答多。田邊洋二(1996)指出英語稱贊語的應答雖同樣存在降格式同意,但日語的這一特征更加顯著,這歸因于日英民族性及文化的不同。丸山明代(1996)指出日語稱贊語的應答方式受到性別和稱贊內容的影響。川口義一等(1996)認為稱贊語分為形式稱贊和實質稱贊,被稱贊者對稱贊理解為形式稱贊時一般表現為否定稱贊,反之則接受稱贊。梁興宇(2008)指出日語中女性更多使用語言行為,男性更多使用非語言行為,而漢語則相反。由此,我們不難發現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而且大部分研究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法,這一方法無法準確分析日常會話中自然出現的稱贊語及其應答,也無法捕捉應對稱贊時的表情、語氣、身體語言等非言語行為。電視劇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兼容電影、戲劇、 文學、音樂、造型藝術等諸因素的藝術樣式。電視劇中的語言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劇中人物對話生動自然、貼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為了彌補目前研究的不足,通過能夠客觀反映當時社會日常生活且擁有較高收視率的電視劇臺詞來分析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不失為良策。
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的分類
關于稱贊語應答方式的分類,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赫伯特的研究受到普遍關注,他把應答方式分為同意(其中包括欣賞標志、評價性接受、贊揚升級、歷史評價、轉移、回敬)、非同意(不同意、貶低、修正、懷疑、無視、視為請求)。我國有不少學者在研究中沿用或修改了此分類,如王陸、賈琰(2001),王集杰、徐正華(2005)。李悅娥、馮江鴻(2000)將漢語稱贊應答方式分為14類,即感謝、贊同、夸耀、降級、回贊、不贊同、質疑準確性、質疑用意、轉移贊揚、提供事實、轉移焦點、確認、忽略、復合式。寺尾留美(1996)把日語稱贊語的應答方式分為接受(同意·點頭、感謝·喜悅、降格同意·微笑、回贊)、否定(不同意·貶低、質疑準確性、質疑用意)、其他(轉移稱贊、說明事實、忽略、轉移話題、確認稱贊內容、開玩笑·羞澀)。丸山明代(1996)把日語稱贊語的應答方式分為接受(即肯定稱贊內容,直接接受的應答)、回避(肯定稱贊內容,但不直接接受的應答)、否定(不接受稱贊的應答)。
在參考先前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將日語稱贊語的應答方式分為三種,即接受式(贊同·笑·點頭、感謝·喜悅、降格同意、回贊、夸耀)、否定式(不同意、貶低、質疑準確性、質疑用意)、回避式(忽略、轉移話題、確認稱贊內容、轉移稱贊、說明事實)。
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
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表明的是這部電視劇在多大范圍內被觀眾接受,它意味著一部電視劇的受歡迎程度。高收視率電視劇不僅表明在觀眾中廣受歡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包括語言習慣。本文從擁有較高收視率且能夠客觀反映當時社會日常生活的電視劇著手,按照接受式、否定式、回避式的分類,對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具體研究方法是從上世紀80年代熱播的電視劇《阿信》和2000年后的7部人氣電視劇《花樣男子I》(2005年,平均收視率19.8%)、《ATTENTION PLEASE》(2006年,平均收視率16.4%)、《14歲的母親》(2006年,平均收視率18.7%)、《派遣員的品格》(2007年,平均收視率20.2%)、《花樣男子Ⅱ》(2007年,平均收視率21.6%)、《家政婦三田》(2011年,平均收視率25.2%)、《PRICELESS》(2012年,平均收視率17.7%)中搜集稱贊語及其應答的場景,并將其文字化,借此來分析幾十年來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
《阿信》是1983-1984年由日本廣播協會播映的經典電視連續劇,創下了62.9%的史上最高收視紀錄,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很多國家播出,一度掀起“阿信”狂潮。這部時長約66小時的297集電視連續劇以晚年阿信進行回憶的方式描寫了她從8歲到83歲一路成長的艱辛,同時也生動地刻畫了日本社會從明治40年(1907年)到昭和58年(1983年)的變遷。
從電視劇《阿信》中共收集到稱贊語及其應答的場景336個,將其應答方式按照以上分類進行統計后,得出以下結果。接受式應答方式共136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40.5%,而其中贊同·笑·點頭80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23.8%,以笑、點頭等非言語行為表達贊同的最多,共56個,約占接受式應答的41.2%。此外,否定式應答方式共45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13.4%,其中出現最多的是不同意,共33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9.8%。回避式應答方式共155個,占46.1%,最多的是忽略,為68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20.2%。由此可見,在上世紀80年代及以前的日語稱贊語應答方式中,回避式最多,其次是接受式,最后為否定式。
所選2000年后的7部電視劇描述了2000年后日本人在家庭、學校、公司等各種環境下的生活狀態,收視率均為當年同時期電視劇中的佼佼者,其中《家政婦三田》最后一集的收視率為40%,創下21世紀來首次最高收視率。此7部電視劇總時長62小時,共出現稱贊語及應答的場景308個。其中接受式應答方式123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39.9%,而其中贊同·笑·點頭61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19.8%,以笑、點頭等非言語行為表達贊同的仍然最多,占接受式應答的39%。否定式應答方式共43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14.0%,其中出現最多的是不同意,共22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7.1%。回避式應答方式,共142個,占46.1%,最多的是忽略,為71個,占全部應答方式的23%。
經過數據對比明顯可見,日語稱贊語的應答方式在幾十年的社會變遷中仍然保持著回避式最多,接受式多于否定式的模式,這與很多日語教師與學生普遍認為日本人面對稱贊時一般采用否定式應答方式的認識正好相反,值得引起日語教育界的關注。另外,以笑、點頭等非言語行為接受對方稱贊的方式在接受式應答方式中占絕對優勢,這也表明日本人在面對別人稱贊時表現得較為含蓄。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應答方式中變化最大的當屬接受式中的感謝。在《阿信》中感謝共出現12次,占全部應答方式的3.6%,而在2000年后的電視劇中共出現38次,占全部應答方式的12.4%,比《阿信》中增加了將近9個百分點。換言之,相比上個世紀80年代及以前的日本人,2000年后的日本人更樂于以感謝的方式來回應對方的稱贊。由于接受和贊同是英語中對稱贊的主要應答方式(李悅娥、馮江鴻,2000),歐美人經常大方地以一句“Thank you”來接受別人的稱贊(許艷艷、陸云,2005),因此日語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日本與歐美國家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英語教育的普及使得日本人逐漸接受了英語的語言習慣并加以運用。日本文部省針對中小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所下發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從1989年開始加入“推進國際理解教育”一項,并在199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中明確指出“培養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日本人”,并把英語列為初中和高中的必修課,教育重點放在英語的聽說訓練上,同時規定小學教育也開始增加英語會話的內容。2002年初中三年的英語課時為315,2007年增至420學時。可見日本的英語教育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逐漸從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推進,這勢必會影響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思維模式與語言習慣,從而使日語稱贊語的應答方式正在發生逐漸向英語趨同的變化。
結語
通過以上對日本電視劇中稱贊語應答方式的數據分析,其變化軌跡清晰可見,即回避式最多、接受式多于否定式的應答模式未變,但相比上世紀80年代及以前的日本人,2000年后的日本人更樂于以感謝的方式來接受對方的稱贊。這一變化與日本英語教育的普及與重視英語聽說訓練密不可分。該研究結論不僅客觀反映了日本社會變遷中的語言變化,還有助于日語教師客觀掌握稱贊語應答方式的變化,使得日語學習者準確把握日本人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應對稱贊,進一步消除文化障礙,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日]小玉安恵.対話インタビューにおけるほめの機能(1)[J].日本語學,1996(5).
[2]劉春陽.跨文化背景下的稱贊語交際差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3][日]川口義一,蒲谷宏,坂本恵.待遇としてのほめ[J].日本語學,1996(5).
[4][日]寺尾留美.ほめ言葉への返答スタイル[J].日本語學,1996(5).
[5][日]田辺洋二.ほめことばの日·英語比較[J].日本語學,1996(5).
[6][日]丸山明代.男と女のほめ―大學キャンパスにおけるほめ行動の社會言語學的分析―[J].日本語學,1996(5).
[7]梁興宇.中日男女關于稱贊語應答的差異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1(2).
[8]王陸,賈琰.從漢語稱贊語應對的發展看文化定勢之悖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9]王集杰,徐正華.稱贊語及其應答語的跨文化對比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3).
[10]李悅娥,馮江鴻.析普通話話語中的贊揚及其應答[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
[11]許艷艷,陸云.中美稱贊語的語用差異及其文化意蘊[J].廣西社會科學,20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