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批判思維是教育的基本任務
作者:吳 非
發布時間:2014-12-09 15:58:44
經常聽到對基礎教學的批評,認為中國教育中沒有批判思維教育,學生經過應試訓練考進高校,因為長期被動輸入,缺乏批判思維,對大學教學不適應。這類批評言論聽多了,反而奇怪,批評者難道忘了自己受教育的經歷嗎?
落后錯誤的教育觀,把“批判思維”簡單無知地理解為“反對意識”,而在社會特殊時期,“反對”會等同于“反動”;不僅批判思維,只要是“不同意見”,就存在危險性。至今,教育界仍然沒有多少人能準確理解“批判思維”的內涵。
更有種荒唐的判斷,認為其他領域不存在缺乏批判思維現象,唯獨教育領域缺少這方面的努力。意識形態是社會文化關系的總和,不可能其他部位強健,只有教育這條腿缺鈣。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經過思想啟蒙,先治社會病,像上世紀文革結束后的“真理標準”討論那樣,澄清基本概念,普及常識,不能一聽到“批判思維”就膽戰心驚。
人有獨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成為現代公民。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意味著很難具有完整人格。我常為一些學生的素養和精神追求擔憂:讀了12年書,他就是為了“做人上人”,當“學霸”、當“天之驕子”,個人對社會應當負什么樣的責任,對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沒有認真思考,這正常嗎?影視明星到大學參觀,學生不上課了,不做實驗了,上萬大學生圍觀明星,社會和媒體對此沒有質疑和批評,這正常嗎?不斷有報道,參加傳銷活動的大部分是青年,相當一部分是大學生,有這么多人試圖一夜暴富,難道僅僅是道德水準低下嗎?
他們那么快就喪失思辨能力,輕易地被洗腦,不止是他們個人的不幸。我們也許很難責備他們:從接受教育的那天開始,他們就被教育要“服從”要“相信”,不得懷疑,這是被允許的“思維”。“統一思想”的荒謬說法至今仍頻頻出現在社會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普通教育。
因為課堂上有批判思維教學,我的教學曾令一些老師和家長不安,他們的擔憂我能理解,而我擔憂的是他們不理解。我遵守了教育常識,“反常”的是他們,他們竟然不擔心學生沒有思想,竟然不擔心孩子變為“高分白癡”。
讓我進一步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是從教育新聞中看到教育行政部門舉辦“高校批判思維教學訓練班”。我感到驚訝和困惑的是: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尊重事實,尊重真理,也需要“訓練”?“批判思維”不是專門的技術,是人自由的思維活動,這怎么傳授?教師的思維活動靠接受“訓練”,不經過“訓練”,他在課堂上就不會教“批判思維”,豈不是很荒唐?高等教育弄成這個水平,輔導員要求大學一年級新生人人寫《我的中國夢》倒也順理成章。
但我仍然想著這件事的積極一面。也許,在我們中國,也許只有通過行政手段,才能強行推進改革,幫助人們克服舊觀念造成的恐懼。畢竟“批判思維”在教學中經受的批判和懷疑過多,教育行政部門或許是不得已而為之。
多年以來,錯誤的教育觀導致教師喪失獨立思考,繼而在課堂上傳授錯誤觀念,通過教育教學培養“馴服工具”、“聽話”、“服從”的奴隸意識,教師的專業進修,過多地“學習領會‘精神’”而不能表達不同意見,本身喪失批判思維,或曰本身不具有批判思維的意識,怎么可能在課堂上啟思導疑,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