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 促進縣域教育均衡發展
作者:涇陽縣教育局局長 茍俊濤
發布時間:2014-12-09 15:55:58
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譽。全縣總面積780平方公里,人口52萬,現有公辦學校163所,學生62318名,全縣在職教職工5080人。近年來,為了整體提高全縣教育發展水平,我們教育局深入調研,謀劃發展,真抓實干,在縣域教育均衡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舉措一: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面對發展新形勢,我們積極建言獻策,多渠道宣傳教育重大舉措、工作思路及成績,爭取各級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關心理解。縣委、縣政府把教育優先發展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發展規劃上優先安排教育,在財政資金上優先保障教育,在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從2012年開始,實現了12年全免費教育,在全市率先實施知名教師、學科帶頭人政府津貼制度;2014年,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慶祝教師節暨“雙高雙普”創建動員大會,縣上拿出120多萬元,對教育先進工作者予以重獎。各鎮、各部門為教育工作一路開綠燈,想方設法為教師辦實事,各鎮、村組積極行動,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的良好風尚。作為全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建立了縣、鎮、村三級關愛網絡。撥付專項資金65萬元,在留守兒童集中的130所中小學建立了留守兒童親情室,配備了計算機、視頻和親情電話,定期開展親情聯絡活動。舉辦了首屆“傳遞溫暖、愛心筑夢”夏令營活動,組織20名農村留守兒童代表赴廣東東莞參加了夏令營活動。積極推行“代理家長”制度,由教師與留守兒童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切實把關愛工作落到實處。在咸陽市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現場會上,我縣結合具體作法做了經驗介紹。
舉措二:科學謀劃發展,大力推進教育公平
強縣必先強教,涇陽縣認真貫徹中省市各級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籌備召開了全縣教育工作會議,制定出臺了關于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意見等6個文件,提出優先發展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優化教育結構,縮小教育發展差距,提高均衡發展水平。按照全縣整體部署,我們教育部門審時度勢,經過深入調研和論證,對基礎教育各學段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學前教育階段,規范辦園行為,提升管理水平,促進健康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良好習慣,深化“四環教學”,構建高效課堂;高中階段,加強特色學校建設,提升高考質量,辦人民滿意教育。圍繞規劃構架,著眼均衡發展,我們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扎實開展規范園創建、高效課堂構建、特色學校建設等系列活動。廣泛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由先進學校對薄弱學校進行幫扶。結合高中教育發展現狀,我縣進一步整合優化高中教育資源,計劃投資3.5億元,在縣城新建涇陽中學,學校設計96個教學班,可容納近6000名學生就讀,目前已完成主體建設,計劃2015年實現招生。隨著涇干中學創建為省級示范高中,云陽中學、涇華學校通過省級標準化高中驗收,全縣高中教育開始向優質方向發展。
舉措三:大力實施“121”課改戰略,整體提升教育質量水平
我們制訂了課程改革三年發展目標,堅持以“遵循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以“121”課程改革發展戰略為抓手,通過“示范引領、骨干帶動、分層推進、全面提升”,全力打造“咸陽市課改強縣”,爭創“陜西省課改名縣”。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四環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實施意見》,從2014年秋季開始,在義務教育段全面推行“導學究測”高效課堂建設。成立了“涇陽縣片際教育教學視導小組,分初中和小學下設8個教育教學視導小組,共同推進高效課堂、學生自主管理和校本研修工作。組織召開了高效課堂推進工作現場會,對先進學校進行觀摩、學習和交流,在全市引起較大反響。近年來,我縣義務段質量水平整體提升,2014年中考成績位列全市第4名,我局被評為全市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先進單位。
舉措四:積極落實各項措施,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堅持不懈抓“兩支隊伍”建設。我縣實行校長定期輪崗、集中培訓、競爭上崗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連續五年舉辦校園長集中封閉式培訓。制定《關于進一步改進領導干部任用方式的意見》,在干部選拔任用方面,把委任制和聘任制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基層學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教師強則教育強,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我們制定了教師培訓學習方案,通過國培計劃、暑期學習會、校本研修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我們建立完善師德檔案考核,開展了教師禮儀教育、“最美鄉村教師”評選等系列活動,深入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活動,通過師德師風達標校創建活動,使校長、教師管理行為更加規范。
扎實有效抓教師交流。近年來,生源逐年下降,科學統籌、優化整合全縣師資力量,成為教育管理的一項新課題。我們對師資狀況進行全面調研,著手建立城區幫扶農村、高學段幫扶低學段的長效機制,先后選派高中段教師、城區中小學及鎮區初中學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共371名,赴農村或薄弱學校支教交流。2014年,高中段向初中段支教教師90人,初中段、城區小學及局直單位向小學段支教129人,有效緩解了農村學校教師缺編的壓力。我們建立起緊缺學科教師補充機制,每年將招錄的緊缺學科教師,全部定向安置在農村薄弱學校,為塬區教師每月增加110元的生活補貼,促進塬區教師扎根農村,安心工作,潛心執教。
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不斷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認真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22所學校榮獲省、市級素質教育優秀學校稱號。積極落實“陽光體育”和精彩大課間活動,舉行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全縣首屆初中學生漢字聽寫大會”、“涇陽縣第十屆少兒書信大賽”等活動,參與師生達到8000余人,舉辦了感恩教育萬人大會,建成安吳青訓班、儀祉陵園、崇文塔、涇陽博物館和大地原點等7個學生德育實踐基地,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2014年,全縣124名學生分別榮獲省、市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稱號。在全省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工作會上,我縣姚家巷中學代表咸陽市中小學校作了經驗介紹,陜西電視臺、咸陽日報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
持之以恒抓規范辦學。堅持“免試、就近、劃片、分配”原則,保障中小學生就近入學,嚴格執行均衡編班,不設重點班、特長班。認真開展專項檢查,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設置標準,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依法規范學校施教行為,亂補課、亂辦班、亂發教輔資料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不斷提升,在全市各縣區民意調查中,我局連續三年獲得優秀等次;在全縣政風行風測評中,我局連續多年居全縣前茅。
重視發展特殊教育。2012年,我縣投資建成了縣特殊教育學校,主要從事聽力障礙、智力障礙少年兒童的義務教育與康復訓練工作,現有學生42人,教職工20余名。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我縣被評為陜西省“特殊教育先進縣”。
嚴格細致抓校園安全。為建立健全各項安全制度,我局編寫了《學校安全管理制度手冊》、《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匯編》,通過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培訓、校車安全運行專題培訓、應急避險疏散演練、法制教育進校園等各類培訓教育活動,加強對師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師生的應急避險意識與能力。定期對全縣中小學、幼兒園進行拉網式排查,逐項抓好整改提高。全縣創建省級平安校園7所,市級20所,縣級101所,2所學校創建為全國消防安全示范校。
舉措五:統籌全縣整體布局,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實施重大項目建設。2011年以來,全縣累計投資2.4億元,先后實施了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學校改造等重大項目,全縣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2014年,我們爭取各類項目資金6972萬元,其中用于農村學校建設資金6879萬元,占到總資金的98.6%以上,極大改善了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城鄉學校基礎設施差距逐步縮小。按照《涇陽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縣累計投資5200余萬元,新建公辦幼兒園達46所,加上民辦幼兒園的有機補充,目前幼兒園覆蓋了全縣所有行政村,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了95.87%。
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我縣結合城鎮化推進程度和人口發展需要,特別是學齡人口數量及增減趨勢,綜合交通、環境等因素進行學校建設,使學校設置既適應現代教育特點,又具有適宜規模和可持續發展空間,基本做到了方便學生就學、優化資源配置、注重教學效益。農村邊遠和交通不便地區保留了必要的小學和教學點,在偏遠地區建設了標準化寄宿制學校。現在,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11所,寄宿學生4362人。
加強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依靠信息化建設,我縣建成了教育城域網和縣級教育信息平臺,全縣大部分學校能夠依托遠程教育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校校通”工程覆蓋全縣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建成“班班通”600余座,覆蓋了70%的教學班,專用多媒體教室91間,計算機教室122間。我縣將進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力爭實現農村學校全部配置電子互動白板和智能平板。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支持,讓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涇陽縣是一個教育大縣,但還不是教育強縣。圍繞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我們要精心辦好每一所學校,讓廣大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長、成人成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要求更加迫切,辦出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不僅是“環境最美的地方是學校,建筑最漂亮的地方是學校,設施最先進的地方是學校”,最根本的內涵是,要通過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對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需求,這才是人民滿意的教育。我縣把2015年確定為“教育質量提升年”,我們將把質量作為永恒的主題,在提升教育質量過程中,促進全縣教育事業實現科學、均衡和持續發展。我相信,涇陽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