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與均衡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大難點,也是社會關切的民生問題之一。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各縣、校搶抓“雙高雙普”、“教育創強”等機遇,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不斷縮小縣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信息化裝備水平以及與經濟發達地區間的教育信息化數字化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使“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可能,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安康是國家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秦巴山區聯片重點扶貧開發區,受經濟和地域條件的制約,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一些縣區和學校對信息化發展的目的和作用認識不到位,思路不清,推進不力。二是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和統一的管理體制,一些縣區存在著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條塊分割,有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現象。三是縣區之間、校校之間、農村學校與城鎮學校間教育信息化水平差異較大,應用亟待加強。四是信息化保障機制沒有形成,經費投入難以滿足發展需要,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設備設施運行維護與升級缺乏長效的投入保障。這些問題和困難,直接阻礙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發展,更影響到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實現。在今后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須在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以教育信息化機構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建構推進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

《陜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2-2014)》明確指出:“教育信息化管理機構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務”,“建立和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機制和行政體制,開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機構標準化創建工作”。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教育信息化的領導,落實行政管理機構,進一步完善本縣區和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解決好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的各類具體問題,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開展。盡快按照省教育廳《關于開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對照《安康市縣區教育信息化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賦分標準》進行自查,已經落實到位的,要進一步完善,充分發揮其作用;尚未達到指標的,要落實責任,強化措施。通過機構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強化縣、區政府在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形成教育主管部門歸口管理、統籌規劃、需求驅動、運行順暢的工作運行機制,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導和對教育信息化隊伍的激勵政策,明確政府財政和學校對教育信息化支出項目的資金投入機制和辦法,完善有效的教育信息化經費保障機制等,為教育信息化的良性發展構建一個機制科學、體制順暢、保障有力的發展環境。

二、以提升教育信息化裝備水平為關鍵,夯實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礎

2013年8月,國務院在“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中提出,“加快學校寬帶網絡覆蓋,積極發展在線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對寬帶接入的速率有明確指標。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提出了“推進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聯網網速,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的建設目標。各縣區和學校要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加強本地區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一是實施穩定暢通的寬帶接入。各縣區要在認真調研摸排的基礎上,制定可行的中小學寬帶接入標準和網絡建設的技術方案,加大資金投入,對已經老化的設備和線路及時進行升級改造,改善和拓展校園內網絡設施,有條件的要建設校園無線網絡,提高網絡使用效果。二是加快推進“班班通”建設。各縣、校要不等不靠,科學規劃,按“夠用實用,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基礎相對薄弱學校的“班班通”建設力度,使更多的學校和班級盡快實現“班班通”目標。三是不斷增加師生用機數量。全市城鎮師機比達到1:1,農村師機比達到2:1以上;學生用機能夠基本滿足教育教學和初中創新活動的需求。四是依托省上的技術和項目支持,做好相關資源和管理平臺數據的采集、錄入、上傳和維護工作,全面推進教育電子政務建設,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時,嚴格遵循國家和省上制定的相關標準,做到與省、市兩級平臺的技術對應,保障系統之間的有效集成,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

三、以狠抓應用驅動為核心,實現教與學的真正“革命”

當前,我市教育不均衡的突出問題表現在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教師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城鎮學校優于農村學校,川道地區好于偏遠山區。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大力推動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深入應用。通過教育信息化手段,共享各種教育信息、優秀師資、教育資源,交流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案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和周圍可接觸的環境,還可以延展到校外、省外甚至國外,從而彌補學校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檢查中發現,一些學校建設和應用“兩張皮”現象還很嚴重,必須在信息基礎設施、教學資源、軟件工具、人員培訓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多比應用和效果、少比設備和硬件的工作導向。最佳途徑是邊應用,邊建設,倡導在教與學這個主戰場中的應用,將應用變成常規的教學活動。因此,只有做好應用才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本質和希望所在。

四、以實施試點示范項目為引領,探索可資借鑒推廣的模式和經驗

試點示范工作擔負著探索引路的重任。進入國、省試點示范項目的石泉、嵐皋、安中等縣、校要更新理念、大膽實踐,積極推進、敢于探索,先行先試、總結得失。進一步明確試點任務和要點,搞清試點目的和方法,立足現有條件,不求大而全,關鍵在一兩個點上尋求突破,重點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的融合,以應用驅動為核心的建設模式、貧困山區如何實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進行探索,及時總結可資推廣、可資借鑒的做法和模式,讓更多的地方借鑒分享。

五、以抓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為著力點,提升教師自覺應用教育新技術的能力和素養

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校長和教師培訓的必修學分,實行教師學分管理,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分認定。省、市教育部門已有安排部署,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作為教師培訓和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各級電教、師訓機構必須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抓好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工作,采取通識培訓和專業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網絡遠程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不同層次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全面提高技術應用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撐和有效途徑。省教育廳對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我們要搶抓當前教育信息化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切實增強使命感,明確工作要求,開拓工作思路,齊心協力,上下聯動,為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