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鄉村女教師的30年——記2014年全國模范教師陳和英
作者:本刊記者 楊曉青
發布時間:2014-12-09 15:53:16
“我的父親就是一名偏遠山區教學點的小學老師,他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在那個年代,山溝溝里,除了我的大姐因為成分原因沒上大學,我通過上學獲得了大專文憑,我的兩個弟弟也都考上了大學。教育改變了我們的人生。”今年九月的教師表彰大會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的陜西省旬陽縣神河鎮金河口小學校長陳和英在談論獲獎感想時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想到了讓自己改變命運的教育。
工作讓我幸福
1980年,陳和英高中畢業后開始了鄉村民辦教師的教書生涯。剛滿18歲的這個小姑娘一個人被分配到了神河鎮琵琶村的一個小學。這里一個學校有四個年級,老師只有她一個。在接下來的七八年里,每一年她都會被調到另一個山溝教書。被問到一個女孩子在山溝里教書害不害怕時,陳和英說:“那時候女孩找工作很難很難,害怕也沒辦法,還好我父親特別支持我。”
20歲的時候,陳和英以全區第一名的成績被推薦到旬陽師訓教研中心培訓,之后又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大專學歷,加上多年的辛苦教書工作經驗終于成為了一名公辦教師。“能夠成為一名公辦老師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要知道,那個年代,我們區都是我父親那個年齡的男教師,只有我一個女教師,還這么年輕。”談到這段經歷,陳和英笑得特別燦爛。
成為公辦教師后,陳和英更加努力工作。她當了24年的班主任,每一年都被鎮上評為優秀老師、優秀班主任。成家以后,為了工作家庭兩不誤,很長一段時間,兒子跟著她在山溝里上學,丈夫定期來看望他們。上級領導非常欣賞陳和英的工作能力,認為她有種男子漢的氣魄,于是2004年提拔她為教導主任,兩年后又提拔她成為金河口小學的校長。
“當上校長以后,我確實干了幾件大事。剛接手這個學校的時候,毫不夸張地說,這里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爛攤子。”回憶起當初,陳和英感慨萬千。
神河鎮金河口小學創建于1945年,歷時60余載,校舍已是陳舊不堪。特別是5·12地震后,30間瓦房校舍和30平方米廁所,都成了危房,只有5間兩層磚混結構房暫時供教學使用。為了改變這種“破爛”的面貌,她四處奔波,多方籌措資金。在主管部門的協助和團縣委的幫扶下,她爭取到了75萬元的希望工程項目。學校拆除了19間危房,新建16間2層的教學樓工程正式動工。好事總是多磨,2009年4月19日到21日連降大雨,致使學校正在新建的教學樓后背出現大面積滑坡,嚴重威脅學校財產和師生生命安全,新建教學樓被迫停工。面對險情,她一方面立即組織學生撤離到安全地段,把學生安置在新建大隊部上課,每天安排專人對滑坡進行監測。另一方面她積極向上級反映,請求縣水利局安排人員深入現場察看災情,在縣水利局的高度重視和親自參與下立即進行搶險工作,動用挖掘機對坍塌處進行清理,緩解險情。之后,她又多次請縣水利局有關領導和技術人員到現場實地勘察和分析,制定科學有效的滑坡治理方案,使學校后背滑坡得到了治理。“十天”高速開始修建,她又抓住契機,多方努力,爭取資金200余萬元,架起一座“希望橋”。徹底解決了學生上學隔河渡水問題,也圓了當地幾代人的通橋夢。7·18洪災過后,學校北邊瓦房出現險情。學校又籌資12萬元,將11間瓦房改建為8間一層的磚混結構生活用房。學校改建整整持續了一年多,驕陽似火的夏季,她和工人們一起干完活躲在樹下乘涼;寒風凜冽的冬季,她和老師們圍在操場邊用柴火取暖,嘴上說的全是學校建設的細枝末節。
“現在我們學校是整個旬陽的楷模。”陳和英特別自豪地告訴記者。在她的辛勤耕耘下,如今的金河口小學徹底告別了危房校舍,整潔的校園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寬闊的操場,嶄新的體育設施,寬敞明亮的教室,干凈整潔的宿舍、餐廳、食堂。同學們每天在這里能吃上熱氣騰騰的營養餐,用上潔凈的自來水。在這里,山區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樣的待遇。
“工作讓我幸福,讓我的孩子們幸福,讓我實現了自我價值。”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時,陳和英微笑著這樣告訴記者。
只要他活著家就很溫馨
成家以來,陳和英的丈夫一直特別支持她的工作,為此還專門調動了工作,溫馨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她心靈的港灣。哪知天有不測風云,剛剛供完兒子考上了大學,2011年,丈夫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醫院。“傾家蕩產也一定要讓他活下來。”抱著這樣的信念,陳和英的丈夫在醫院持續搶救了半年終于保住了性命,但也留下了后遺癥,成了植物人。
“當時我真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但是我知道,只要他還活著,這個家對我來說就是溫馨的。”陳和英把丈夫從醫院接回了家里,用自己一半的工資請了一位護理白天負責照顧丈夫,她自己則又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
“我愛我的丈夫,我也愛我的工作,每天忙碌的工作能夠讓我暫時忘了丈夫成為植物人這件事,讓我的生活更充實。”就這樣,白天,陳和英帶領全校教師積極完善學校工作,晚上則回到家里給丈夫擦洗身體,說話聊天,在她心里,不管丈夫聽不聽得見,她都堅信只要用心,終有一天可以喚醒丈夫。
“在我眼里,丈夫和從前一樣,是家里的主心骨,只要看到他,我就覺得我的生活依舊可以正常運轉。這就是我的命,但我不認命,我還得努力過日子。”
確實,即使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致命打擊,陳和英這位“鐵娘子”依舊選擇了勇敢、積極地去面對。
從2013 年6月17日旬陽縣教育強縣復驗視頻會后,她帶領全校教師積極行動起來,對照教育強縣復驗標準進行自查,將責任落實到人,并要求他們及時整改到位。自籌資金20余萬元,全體教師利用暑期的休息時間,輪流值班監管學校建設。硬化操場1000多平方米、新建兩層60平方米水沖式廁所,整修圍墻、校門,綠化、美化校園、規范部室建設。學校現有功能部室12個,各部室都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2013年8月26日成功地迎接了旬陽縣2013年暑期教育工作會的順利召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了能帶出一支能征善戰的教師隊伍,她處處身先士卒,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老師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時刻用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去影響老師,以真誠無私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師。她積極倡導“雷厲風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學校每周進行一次政治學習,從“我愛我的學生、我愛我的工作、我愛我的學校”三個層面展開學習討論、對照檢查。要求每位教師深刻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工作作風、教學行為等方面不足,剖析根源,寫出自己在“師德師風建設”中的自查報告,及時整改提高,著力塑造一批受學生愛戴、受家長歡迎、受同事佩服、讓領導放心的教師隊伍,從而推動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
“甘將心血化時雨,潤出桃花一片紅。”2014年陳和英的獲獎事跡上被這樣評價。這句話確實準確而又生動地概括了這位鄉村女教師平凡卻又輝煌的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