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師生共讀 培養創造能力
作者:陜西省漢中中學 付玉艷
發布時間:2014-11-25 16:17: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毋庸質疑,一所學校的精神品格、人文境界、教育使命感、文明承載力及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從根本上說,無不來自這所學校的文化,來自這所學校數百年揚棄后的歷史積淀,來自大浪淘沙后的精神砥礪,來自風雨滌蕩后的人文升華,來自它與人類崇高精神和人生宇宙精神長期對話而逐漸強固起來的信念追求。依托人文積淀 引領文化追求
漢中中學擁有深厚的人文積淀,引領和昭示著歷代學子非同凡響的文化追求。學校將圖書館、閱覽室、書畫室、心理咨詢室設在書院明倫堂各教室。老師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坐在古人的位置,打開書頁,與先哲對話,聆聽古圣時賢的諄諄教誨。師生經常在這里舉辦“桂園讀書會”、“凌霄文學研討會”、“紅楓詩會”、“讀書沙龍”等活動,邀請國內外文化大家、各領域專家、教授學者及校內名師在此開辦文化大講堂和學術報告會。每年舉辦的“校園藝術節”活動,也在此展出師生書畫作品及其他藝術作品。學校憑借漢南書院的文化設施,依托漢南書院的文化氛圍,經常舉辦各種高品味的文化活動,讓全校師生在此感受濃郁的文化熏陶、受用精粹的文化食糧、享受醇厚的文化滋養,在這種無形的文化陶冶中,頤養身心,積存學養,提升境界。
提高讀書品位 升華精神境界
在經濟全球化、資源市場化、信息全球化、文化產業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并行的時代,多元文化的交匯與碰撞,多層次文化的交織和雜糅,使不少人在文化選擇和教育訣擇中深感無所適從,良莠難辨。正如別林斯基所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敝挥羞@樣,才能發揮好書籍對學生進行心志激勵、心靈啟迪、心性陶冶的深遠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學校經常開展“我為大家薦好書”活動,除教育部《大綱》指定的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書目外,學校又讓師生共同作主、民主推薦,編制適合中學生成長需求的勵志類、文史類、科普類和高雅藝術類的書籍和期刊目錄,引導學生閱讀。學校開展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好讀書,讀好書”活動,舉行“我讀名著的感受”為主題的讀書演講會。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加大閱讀量,將自己寫的讀后感、書摘和書評,貼在教室和墻報專欄里展示和分享。學校每周一次的“讀書交流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各班建立的“班級圖書館” 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亮點。
學校開展“讀好書、做名師”贈書活動。每到新學年伊始,教師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制訂本學年的讀書計劃,寫讀書筆記、書評或隨筆;他們利用零星時間,走近經典,品味名著,進行自我充電,提升綜合素養。每學期期末放假前夕,學校征求教師意見,選購教師需要的教育書籍,送給每位教師。學校盡力創造條件,為教師提供各類文學書籍、學術論著和報刊雜志以供閱讀;提供各種工具書、教學資料和方志匯類以供查閱;提供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案和教學參考以供借鑒;還向教師推薦教育名著、教育名家論著及其他論述師德、教學和教育的文章,讓教師在閱讀中體悟,在欣賞中成長。
積存精神營養 提升創造能力
教師需要通過讀書,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創造性地引領學習,創造性地培養能力,創造性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學校為了給師生提供廣闊的創造平臺,安排各部門從人力、財力和物力上準備了優越條件;建修了400米“文化長廊”,展覽了師生大量的書畫作品、攝影作品及師生教學文藝活動剪影;利用書院藝術展廳,陳列著學生的手工制品、手繪文化衫、創意手繪器物等工藝作品;教研處主辦的《教學研究》雜志,專門刊登教師的教學研究論文、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校報《漢苑凌霄》和《漢南春蕾》專門刊登學生采寫的校園新聞、校園特寫、師生人物傳記、反映校貌的報告文學和師生優秀作品;學生文學社社刊《凌霄花》和詩社社刊《紅楓》等專門刊登學生文學社、詩社、朗誦社、攝影社、書畫社等學生社團的作品;還支持學生公開出版了長篇小說《初散路》。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刊印成冊,在眾人手中翻閱,那種成功與自信便溢于言表,極大地調動了創造欲望,培養了創造能力,升華了精神追求。我校依托深厚的文化積淀,創造條件,引導師生潛心讀書、悉心鉆研、精心創作,豐富了師生精神生活,提高了師生精神境界,培養了師生創造能力,營造了生機勃勃的精神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