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痹凇镀返屡c社會》的教學中,我深切地認識到對學生行為的規范、指導、激勵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教師只有抓住習慣養成的良好契機,施展教育教學的魅力,巧用課程資源,才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只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更好地提高做人的品性。

一、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習慣

例如教學《現代科技交流會》時我通過上網,翻閱書籍、報刊,積累了一些高科技發展的資料,經過我繪聲繪色的講解,從學生的眼睛里可以看出,那種驚嘆不言而喻。于是我順勢引導,同學們,你們周圍的許多資料中也有關于高科技發展的圖片、文字。想不想去了解?看著學生渴望的眼神,我抓住機會給學生布置了搜集任務。學生有了興趣,我再教給學生搜集資料的途徑與方法:除利用電腦上網查資料外,還可以利用有線電視上的好節目、搜尋新舊報紙、翻找自己以及親戚朋友家的藏書、學校的圖書室、身邊的事物環境等。在交流資料時我會要求學生采取多種形式:一方面要想辦法有理有據,把自己的觀點都清晰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另一方面還要能吸引大家關注匯報內容,從而實現有效交流。品社課我經常上成綜合課:有時是發布會,有時是繪畫展,有時還會是表演,還有的時候是競選演講……通過這樣多種方式方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習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我經常教給學生一些傾聽的方法:一是要求學生眼睛追隨發言者。二是有人發言時,耐心聽別人發言,其他人不能有聲音,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一定要讓別人說完后再補充或質疑。三是學生在發言時盡量面向大家。我還在教學時及時評價學生“聽”的表現,及時表揚那些認真傾聽的學生,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如“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你把他的優點學來了,說明你很會聽??!”“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的聽力可真了不起!”“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這樣堅持從正面評價、激勵,學生就養成了“聽”的習慣。

三、培養學生作好課前準備的習慣

品社課學生從思想上本不重視,總認為是“副課”,經常有忘記帶書或預備鈴響了教室里還是亂糟糟的一片:有的同學在找學習用品,有的正從書包中掏課本,有的還埋頭在寫語數作業,有的在悄悄說話……走進這樣的教室,教師的心情也不好。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好課前準備,能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因此,即使是思品課我也非常注重培養做好課前準備的良好習慣。我通過“班干部競選”選出一名責任心強又愿意為同學們服務的學生為品社課代表,要求她根據課表提前一天通知學生帶品社書,然后在課前再巡視檢查學生是否帶書,督促學生作好課前準備,這樣堅持幾節課后進而逐漸轉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

四、培養學生合作與探究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走上黃土高坡》一課時,我以本課內容為載體,設計了“合作探究與生活實踐指導”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上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業。(1)黃土高原的人們為什么愛唱歌?(2)我們的家鄉黃土高原,哪些地名是以塬、墚、峁命名的?在共同完成這一份作業時,先是互相討論、分工,然后分頭展開調查探究,取長補短,合作交流,集中小組成員的智慧。學生通過多方探究,明白了黃土高原人們唱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了解了“文明塬”、“橋子墚”、“疙瘩峁”等地名,并且還搜集了一些圖片和照片。通過這樣集體完成作業,巧用課外資源,不僅能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賦予品德教學的廣度和厚度,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