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與課外互補, 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鳳毛小學 周貴紅
發布時間:2014-11-24 11:08: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閱讀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在低年級,識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識字教學落到實處呢?在實踐中我發現,光靠課堂上學習的字詞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利用多種途徑,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提高識字能力,大量積累字詞。
一、課內打好基礎,提高識字能力
1.教好拼音,幫助閱讀。現用的教材,一、二年級全文注音,內容和篇幅都適合兒童發展水平。在學生識字不多的情況下,借助拼音幫助閱讀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發展,又能幫助學生認識許多字、詞。因此,在低年級利用拼音幫助識字、閱讀是提高識字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學生讀準了字母的音,掌握了呼讀的方法,一通百通,自己就可以讀書識字了。
2.以閱讀為主線,寓識字于閱讀教學之中。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識字的要求應該分步實現,逐步加強,落到實處。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側重于解決生字的讀音問題。在細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懂讀好課文,側重在理解、領悟字詞的意思。讀懂課文后,集體鞏固學習字詞,重點放在記憶字形上。品讀課文時,指導遷移運用所學的字詞,這樣既保證了閱讀教學,又把識字教學的任務落到了實處。
3.識字課上,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授人以漁。漢字是我們的祖先獨創的音、形、義相結合的文字,識記漢字是有規律可循的,因而我們可在識字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這些規律,讓學生學會認識、理解、記憶文字的方法,那將會對學生的終身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從簡單的象形文字開始,通過圖畫、兒歌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從而達到掌握識記字詞方法的目的。
二、課外鞏固成果,大量積累字詞
1.創設學習環境,在無意注意中識字。教室是學生在校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會說話,讓學生在無意注意中識字。如學生名單、課表、設施設備名稱、學習園地等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學生們對它們也很好奇,如在這些內容上注上音,學生們就會在耳濡目染中認識它們,拓展識字。我們還可以在四周墻壁上貼上帶拼音的圖畫,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在閱讀中增加識字量。
2.在課外活動中創設游戲情境,積極主動識字。低年級學生喜歡做游戲,在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各種游戲,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識字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如組織開展“快樂識字”、“快樂說話”等活動,讓學生說說認認家用電器、糖果零食的品牌名稱,認識各種昆蟲、水果、蔬菜等。因為這些活動比較容易引起學生興趣,能使學生對感知的事物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從而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自覺自愿地學習。我們還可以通過兒歌、游戲、猜謎、競賽、購物、參觀、游覽等校內外實踐活動,將識字活動滲透于學生生活。邊活動邊識字,學生興趣盎然,一點兒也不感到枯燥,識字效率當然高了。
3.利用課外閱讀鞏固課堂學習成果,擴大識字的數量。從小學低年級起,我們就應該開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習慣和能力。一開始,我們可以讓學生們聽老師講故事、讀詩歌等來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然后讓讀書讀得好的學生講故事、朗誦詩歌等,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再以每月一評的方法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讀書習慣。學生讀的書多了,那些常用字他們便會反復遇到、碰到,開始也許需要借助拼音讀它,但兩三次后他們就自然而然地認識它了。重復多次以后,也許就記住了字形、理解了字義。這樣學生就有了成就感,從而享受到讀書的樂趣,會更加樂意去讀書。通過大量的閱讀,鞏固課內所學,廣泛積累字詞,達到課外與課內互補,提高識字能力的目的。
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在小學階段打好字詞學習的基礎,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鋪平道路。現在我們提倡大語文學習觀,即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學語文,還應該在生活中學語文。語言文字的學習也應遵循這一理論,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達到增加識字量、提高識字能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