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學習 ——簡單的問題不簡單
作者:陜西省政府機關幼兒園 桓建文
發布時間:2014-11-24 11:21: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伴隨著學習認知過程中最為復雜的思維能力。幼兒園數學學習是人的數學概念形成的基礎階段。該階段數學學習圍繞10以內數量關系,對應、排序,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等內容開展。看似非常簡單的數學概念,是不是兒童學習起來也容易掌握呢?有經驗的幼兒園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幼兒園數學學習并非看上去那么簡單。
一、兒童形象思維方式和數學的抽象性是一對矛盾體
以10以內數量關系為例:數的概念中,無論大小每個數字都是一個抽象的符號。以數字3為例,它代表3個蘋果,三把勺子,拍三下手,三天……一切數量為3的事物。兒童要理解3的實際意義,形象思維是其必經之路。它是從形象思維開端逐步半抽象最后完成抽象的一個漫長過程。具體來說,點數3個蘋果,3棵樹……熟練點數后,兒童還不能夠將3的物體和數字3建立聯系。各種3的實物需要借助點卡表示。這里,點卡的物象特征削弱,呈現半抽象,即:不受事物類別限制,只要是數量3,都適用三個點子的卡片。最后過渡到數字。實現數字3的實際意義的認知,這個過程既是個別到一般的過程;又是具體形象上升為抽象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實踐、發現、總結的過程。
上述不難看出幼兒園數學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兒童對數學的認知,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積累過程。學習尤其需要遵循兒童認知水平。可見,在幼兒園數學學習中,教師需要充分理解兒童水平,耐心施教。
二、數學游戲化操作設計,考驗教師智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數學學習的目標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是兒童對數的初步感知、數學概念的初步建立以及數學思維能力的養成。由此我們認識到,幼兒園數學學習不同于學齡階段的技巧學習,體現的是能力養成。
如何將簡單概念分解成一個個小的能力目標。鋪設好抽象概念與形象思維之間的橋梁。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早期經驗積累和樂趣,需要教師智慧性的創造。
游戲化學習是幼兒園學習的主要方式。數學活動尤其需要游戲作為對抽象事物感知的載體。把抽象的數字符號和概念變為游戲化操作活動,使得兒童看得見摸得著便于理解,為兒童創設抽象思維的自然習得過程。
基于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遵循《指南》要求,幼兒園數學活動貼近兒童生活情景、圍繞游戲和操作化開展,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操作材料和游戲時,圍繞兒童認知水平,理解并順應其認知事物的方向,以支持和推動兒童對數學概念的主動建構。此外,好的操作材料具有吸引兒童的作用,引發探索興趣。
三、數學活動的組織過程,要求教師具備嫻熟的教學技能
1.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對所開展教學內容的概念和內在邏輯關系做到心中有數。數學活動,如果教師邏輯不夠清晰,概念錯誤,對兒童學習數學的影響甚至是可怕的。同時:教學環節的把握要體現由淺及深、層層遞進、從形象到抽象的邏輯性。把握好教學環節之間的邏輯層次,方能更好的引導兒童感知并提升數學經驗,幫助其形成抽象思維。
2.語言技巧。生動準確的語言,是數學游戲操作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教師需要反復推敲游戲化語言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詮釋概念,做到深入淺出。
在日常教學中,將抽象的數概念變為簡潔生動的提問和對話。教師往往遇到這樣的困惑,雖然照顧了語言生動性,卻忽視了概念的完整、準確。否則,語言枯燥,兒童難以理解。為了做到在教學中運用恰當的語言,教師在數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應特別注重語言的預設。哪些詞匯怎樣表述更貼近兒童理解能力,為了準確表述概念,教師首先要找到每個需要兒童掌握的數概念的關鍵詞。圍繞關鍵詞設計語言。而有些詞匯本身比較抽象,又需要用兒童能夠理解的同義詞匯或句子進行替代,用生動語言創設學習情境。
綜上所述,數學教育教學在幼兒園的開展效果與教師自身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教育素養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園教師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數學教學中,不斷學習和反復思考方能成為兒童數學經驗積累的良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