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英語教學中 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作者:甘肅省玉門市第一中學 吳治國
發布時間:2014-11-24 11:18: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美國心理學家Flavell的元認知理論中的元認知監控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對學習過程進行的回顧、評價,以及針對總結出的結果進行自我調整,以達到更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學習方式。其本質就是反思性學習。
反思是學習者自己對自身的學習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評價和調節的過程。自我反思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復習和鞏固,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而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會反思,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那么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1.加強指導。
在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活動時加強指導。如教師可以在講評試卷時,引導學生反思答題失誤的原因。經過反思,學生不難發現他們失誤的原因集中在粗心,還有課后沒有復習導致的知識點模糊,所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就要注意認真梳理知識并做好復習鞏固。
例: David is such a good boy _________ all the teachers like.
A. that B. who C. as D. whom
許多同學一看到題干中的such,再聯系到選項中的 that,便認為這是考查such … that …句式,誤選A。實際上,本題將as 用作關系代詞,用以引導定語從句,修飾其前的名詞 boy,同時 as 在定語從句中用作動詞 like 的賓語,若先行詞受到 such 的修飾時,其后的定語從句應用關系代詞 as 來引導。
由此題出發,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反思,對知識點的理解是否透徹,在平時的學習中忽略了哪些方面的知識,有哪些錯誤的認識,通過此題的解答對哪些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只有經過這樣的反思,學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補救的能力。
2.注重滲透。
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來自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就要對學生不斷滲透反思性學習方法,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所提倡的就是教師引領的自主式學習,引導學生定期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同時對前一階段的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指導學生通過反思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自我監控能力,從而學會反思性學習。在每個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可利用教材中設計的反思問題,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如In this unit, I learned…、 I think I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I still have difficulties in…等。
3.積極評價。
針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評價,使之不斷反思。鼓勵學生不斷探索,拓展英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然后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做出評價。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經常和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探討,以自身經驗來幫助學生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指出學生學習方式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應定期在課堂中抽出一部分時間開設專題課堂,讓一些英語較優秀的學生去總結這段時間的學習經驗、技巧,并對這些學生的經驗進行深入解析與評價,以幫助后進生更好地反思自己。
4.引導矯正。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所以教師應關注學生每一階段的學習成效,及時加以指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建議。筆者在每個模塊的學習結束后都會讓學生對本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檢查自己都學到了什么,而沒有掌握的就找出問題所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同時對學生反思思路加以引導矯正,從而形成科學的反思能力。
學生反思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地加強指導、注重滲透、積極評價、引導矯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