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與文字的綜合學科,它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程度是其他任何學科都無法企及的。不論是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還是思想精神的碰撞與共鳴,它都需要學生對生活有足夠的觀察力與理解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有效的知識記憶與有心的知識積累。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提高對背誦與積累教學的重視。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背誦與積累教學?

1.以理解為基礎。

背誦的方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是聯想背誦,也可以是關鍵詞背誦,還可以是其他更加別具匠心的手段,但無一例外均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以理解為基礎的記憶深化。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該詩字數較多,情感濃烈,而且內涵豐富,想象空間較大。假如學生無法從字面意思深入到內涵代指,從遣詞造句深入到詩人情感,在背誦時就會感覺字多拗口、記后忘前,這不僅極大地降低了背誦效率,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準確把握詩歌內涵情感。因此,教師在開展背誦教學時,首先應當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背誦內容。一方面,幫助學生通讀文章,掃清語言障礙,保證背誦時詞匯句式的準確性,避免背錯、背漏等現象;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想象場景,將書面文字于腦海中立形成像,以提高對文章的記憶能力。

2.以引導為手段。

教師在開展背誦教學時,應當摒棄傳統的強制性教學習慣,而是采用更為人性化與柔性化的引導性教學模式。具體來講,第一,教師應當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背誦方法。在蘇教版初中語文中,要求背誦的篇目較多,涉及體裁與內容五花八門,這就決定了學生應當根據不同類型的背誦篇目來決定所采用的背誦方式。如篇幅較短的《使至塞上》、《黃鶴樓》等,教師可鼓勵學生采用默寫背誦法,通過反復默寫來加深記憶,達到順暢無誤的背誦效果。而篇幅較長的《小石潭記》、《送東陽馬生序》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分段背誦法,在不同的時間段背誦不同的內容,既可以避免出現因長時間背誦所引發的無趣感,又可以較好地在短時間內集中精神以提高背誦效率。總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背誦方法。第二,教師應當幫助學生養成積累知識的學習習慣。從量變到質變,其積累結果的爆發轉變需要的不僅是足夠的數量,而且是精準的質量,這就要求學生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對海量信息的篩選鑒別、融合重組。教師可以通過指定方向、推薦讀物、鼓勵分享等方式來實現積累的引導。

3.以實踐為核心。

記憶作為存活于腦海與內心的信息儲備,它在被提取存放之后還應當被經常性地運用才可以達到反復鞏固、長期牢固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開展背誦與積累教學時還應當以對知識的實踐運用為核心。以《白楊禮贊》中的背誦內容為例,其中包含了“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等擬人寫法,又包括了“偉岸、正直、樸素、嚴肅、溫和”等品格性情的形容詞匯,還包括了“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等反問寫法,短短的篇幅蘊含了多種文章寫作技巧,學生在熟讀背誦過后可以嘗試模仿借鑒,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寫作之中。這既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對文章內容的記憶程度,又有利于學生發揮背誦記憶的學習用途,以提高對背誦學習的重視程度。除此之外,對于課堂之外的知識積累,教師可以通過不定期地舉辦信息分享會來鼓勵學生相互交流以增加彼此的知識儲備量,擴大自身的視野范圍。如掌握更多好的寫作手法、更多樣化的詞匯等。總之,教師在背誦與積累教學過后,應當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運用所背誦積累的內容,避免背誦成為流于表面的任務式學習負擔。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精神在于倡導通過反復閱讀來步步深入書籍內容,逐漸提高對文化知識的理解程度。從現代方法論的角度來講,類似于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對于語文這門人文社會學科來講,教師要想將學生培養成具備較高語文綜合素質的人才,除了督促學生背誦有益的文章書籍外,還應當鼓勵學生注意日常的積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以理解為基礎,以引導為手段,以實踐為核心來開展背誦與積累的教學,由此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在學習語文中感悟生活,在觀察生活中學習語文這一相互促進的良好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