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主性學習實踐
作者: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教育體育局 左 蓉
發布時間:2014-11-21 11:42: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生自主性學習提出已久,教師們也推出許多方法,筆者現就教學實踐中的做法略談一二。
一、課堂教學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角度探尋,獲取個性化的、富有創造性的答案與思維方式。譬如在《項鏈》中,一般是以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女性貪慕虛榮、迷戀驕奢生活為中心思想。但筆者選取本文在班級中開展了“多樣性解讀”。課題教學時,就著重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上教師深化背景分析,鼓勵學生“抱團”討論,利用多媒體播放多種影像資料,不預設結論,不限制研究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多樣性思維。最終,許多學生擁有了獨特的見解,課堂上頗有百家爭鳴的景象。有學生以人性入手,從文中尋求個人尊嚴的意義。有學生認為逆境是個人內在與社會外在矛盾的最佳誘導劑。也有學生認為,包括金錢在內的不同的人生追求屬于個人價值實現的不同表現,旁人無權苛責。這種“自主性學習”不同于標準答案下的啟發教學,通過無限擴充文字材料的內涵,使得學習過程達到了“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
二、比較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熱情。由于不同學生在思考和理解同一閱讀文本和問題時有所差異,因此在設置閱讀問題時,不應該限制和束縛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要向學生強調解答問題的多樣性,言之有理即可。譬如,教師可以將《水調歌頭》與《醉花陰》拿來比較,同為表達思念的詞,兩者本質有無不同?學生或是通過小組討論,或是通過獨立思考,最后都能夠明白,兩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恰恰相反的,一個積極樂觀,一個消極抑郁。特別是“消魂”、“西風”、“黃花”這些詞都很能代表作者內在情感。在教學《祝福》一文時,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為什么?祥林嫂的一生是否都缺乏生機,沒有希望”等。通過創設這樣開放性的問題,有助于促進和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對于閱讀內容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體會及感悟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和總結。通過恰當的引導,教師不必做過多講解,學生也能很快對閱讀材料形成感性認識。
三、創新寫作
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寫作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生活,體驗生活,關注生活熱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欲望。自主性寫作學習應當重視以下幾點,感情真摯、獨立完成以及愿意與他人交流或分享。若要學生寫出好的文章,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閱讀、生活兩個方面入手,使學生的寫作源泉更加豐富而不會枯竭。一方面,教師應當積極喚醒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讓學生養成主動觀察、認識、總結生活的習慣,并善于發現、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養成寫隨筆或者日記的習慣,及時捕捉心靈的感受。學生養成課外練筆的習慣后,他們才能夠主動地去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且在寫作時真實、完整地展現自己的內心生活。此外在寫作中,還應當特別重視學生互評與二次修改。互評手段是新課程理念下中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新模式,學生通過共同協商、共同討論,不但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同時提升了學生對于寫作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語文課堂當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到他人對于文章的觀點與看法,能夠及時指出錯誤的地方,掌握到同一個內容所采用的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使自身的思維與知識面得到有效拓展。當教師完成學生的文章修改后,學生根據上面的評語來思考,針對對應的評語來改正錯誤的地方。學生通過認真琢磨與精雕細琢,重新刻畫精彩的地方,也會使作文變得更精彩。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繼續發揚教師的指導、引導與輔導作用;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立性和創新意識,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及各種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