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務導學型課堂”模式的主要環節“任務導學型課堂”模式主要有五個環節,即任務提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鞏固提升。

任務提出:教師在課前要了解學情,精編學案,提出重點、難點和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提出每節課的目標任務及解決的問題。

自主學習:本環節主要在課前和課中。學生課前通過預習課本,基本完成學案內容,以便帶著成就和展示的欲望、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進入課堂。課中根據老師的解惑、根據其他同學的展示,深化和完善自學成果。

合作探究:在此環節中,主要針對學案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和組內交流、探究。教師在此環節中,一要巡查,最大限度掌握學生學習、探究的情況,二要在重難點突破上進行方法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最終探究成果,此環節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

精講點撥:學生在展示、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點撥精講,主要放在重難點的突破上、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和解題規范化的強調上。要恰當地評價和激勵學生,燃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鞏固提升:在本環節中首先引導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和活動情況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回顧、歸納、總結、整理和反思,從而達到知識系統化的目的,同時更進一步強化學習目標。然后通過當堂訓練,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二、“任務導學型課堂”模式需要四個轉變

1.備課模式的改變——以目標引領,問題導學為主。

把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只有將兩種備課模式相結合,才能成就一節真正屬于自己的好課。集體備課之后,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教情、學情,修正原先的教學思路,解決自己的困惑。對集體備課的教案進行創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集體備課以提出任務、突出重點難點為主。

2.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以精講點撥,啟發提升為主。

(1)精講相關的背景材料:凡是對理解教學內容具有潛在性和導向性作用的,而學生卻又無法了解的。教師應作必要的介紹,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2)剖析重點、難點、疑點:教師要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自學討論中未能解決的疑點,、反復思考,深入剖析,耐心講解,務求學生理解、運用。

(3)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聽課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實驗的方法、探索的方法、總結歸納的方法和練習作業的方法。

(4)建立知識結構: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鏈條,講清各部分知識的縱橫關系,努力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遷移能力。

3.學生參與模式的改變——自評學習,小組合作為主。

(1)根據班級學生情況,班主任將學生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搭配劃分小組,每組6~8人。

(2)上課時學生分小組研討教師預留的知識應用問題,在研討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相應的問題;研討完畢后學生進行展示,展示各小組的研究結果,在展示的過程中師生一起質疑、修正,最終達成一致。

4.鞏固提高模式的改變——以當堂訓練,反思總結為主。

(1)課堂上,教師要設計選擇、填空、基本計算等基礎練習題,檢查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是否能應用本課時所學的概念、規律進行解釋、分析、計算、判斷。課后要設計與相關知識相聯系的、體現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比較、鑒別、判斷、問答及綜合練習題,檢測學生遷移、重組、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2)“訓練”要針對學習目標和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三維目標分三個平臺:基礎知識展示平臺;能力技巧升級平臺;生活應用升華平臺。或者是:知識技能訓練;能力方法訓練;實踐應用訓練。學生也可自行設計練習,通過自測、互測、實踐操作,熟練掌握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鞏固本節內容,達到舉一反三之目的。

(3)課后歸納反思、小結十分重要,歸納小結的形式以知識導圖或者知識樹為主要形式。課后反思分為學生反思和教師反思,學生反思要形成文字體現在作業上,教師反思主要是對本節課的得失成敗的小結,在反思中不斷完善課堂施教方式,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我們自己,去順應它,去適應它,努力鉆研新課改理論,改變教學方式,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