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是當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其中減輕小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最為關鍵。減掉妨礙小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過重學業負擔,并不意味著降低小學生應有的學業水平和降低教育教學質量。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是減負創新的奠基石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尤為關鍵。同等智力水平的學生,學習成績有時差距很大,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如學習態度不端正、積極性差、自我約束力差、沒責任心等。“教”在學生需要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定會越來越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創新意識的產生成為必然。

二、提高課堂效率,是減負創新的主陣地

1.精心備課,注重預設與生成的高效完成,提升課堂效果。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一定要在備課上下足工夫,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預設、備生成。新課標要求活用教材,教材中的插圖都是精挑細選的,每一幅圖背后都有隱含的深意,教師必須再加工創造,給教材注入“新鮮血液”。

2.有效的操作、實踐彰顯了課堂活力,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數學課上組織學生開展有效、豐富、生動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面向生活、走進課堂、學得輕松、用得自如,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進一步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3.每天設計一道思維訓練題,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根據課堂內容和學生需要,我常常在數學課的最后兩三分鐘,再出一道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思維訓練題,課堂內完成不了的可以課后繼續,保證優等生 “吃得飽”,中等生“夠得著”,后進生的思維也能“跳一跳”。這樣的舉措也保證了課堂內容在課后的延續,對鞏固新知、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有效。

三、作業設計“少而精”,減量增質,是減負創新的真體現

多年的以年級組為單位的作業設計是我校的特色,抓基礎題、典型題最為關鍵。首先,小學低年級學生主要靠感性獲取知識,因此,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和口頭作業等多種形式的作業布置已初步成型。其次,設計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探究不同的解題途徑。最后,設計根據圖畫、線段圖、算式編題,在求異中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簡捷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才能。

四、精彩多樣的數學活動,是減負創新的再提升

1.在低年級“我把數學畫出來”的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參與熱情,交上來的作品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并對加減乘除的算理、算法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把所思所想畫出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生的創新能力盡顯其中。

2.二年級“班級舊物市場”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的展示。我們作了充足的準備,制作了給家長的一封信,邀請家長合作,活動中學生們扮演售貨員和消費者的角色,通過買賣商品、等價交換,進一步鞏固了人民幣的相關知識,家長和老師的參與為活動增添了色彩,學生完成的記錄表和寫的收獲更是令人欣慰。

五、家長積極有效合作是減負創新的再升華

作為家長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關注孩子的學習內容,真正讓孩子快樂學習,不斷創新。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影響孩子,促進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小學低年級學生很多時候是不理解數學題目的意思的,這就需要家長當好翻譯,引導孩子在理解題意的同時,把重要的字句標注出來。在輔導孩子完成作業時,家長的責任是督促孩子認真書寫、讀懂題意、按時完成,并能自己檢查,切忌越俎代庖。另外,家長最好每天能抽些時間陪孩子做數學游戲,如“猜數游戲”、“數字接龍”、“口算對答”、“二十四點”。做孩子的“學生”,聽孩子說一說自己一天的收獲,對于低年級學生這是很好的復習方式。

作為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數學素養,以減負創新為“育人”指導思想,以真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為目標,用愛心關懷學生,用寬容心理解學生,用耐心啟迪學生,讓學生看到數學的“整片森林,”進而挖掘、探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