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朗讀提出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它不僅在讀書的量上給出一定的指標,還深層次地強調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句話流傳至今,不難看出古人對讀的重視。新的語文教材重大改動之一在于強化誦讀,明確地增加了背誦的數量。由此可見,朗讀在整個語文活動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那么朗讀的妙處究竟有哪些呢?我在十幾年的教學中初步有以下體驗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在朗讀中注重融入感情,學習才能入情入境

語文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朗讀教學。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泉水》一文時,我通過有感情的范讀課文,把學生帶入泉水流過的山間田野。讀出泉水的特點,體會泉水一路奉獻的精神,讀出泉水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有效的朗讀把學生帶進五彩繽紛的世界,使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學習興趣盎然。

有感情的朗讀,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沒有朗讀的課堂,經常是滿堂灌、滿堂問,課堂氣氛的沉悶可想而知。同樣在教學《泉水》一文時,采用分角色,指名有感情地朗讀泉水說:“來吧,來吧……”,“照吧,照吧……”,“喝吧,喝吧……”。聲情并茂地朗讀猶如一味興奮劑,撞擊著學生的耳膜,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激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朗讀抑揚頓挫,有如旋律和諧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試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樂尚且被眾人所喜愛,雅俗共賞的朗讀又怎能不受學生歡迎呢?

二、把握文章朗讀基調,深刻體會內容情感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須緊扣課文,從字詞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理清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還要聯系實際,閱讀時才能把握朗讀基調和語氣。在深入閱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讀時以聲傳情,準確地表情達意。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通過描寫一個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的同情。根據該文的內容及中心思想,朗讀該文的基調就應該確定為低沉緩慢。朗讀時又要根據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內心的情感 “悲——喜——絕望”的變化適當變換語氣、速度和語音,這樣才能生動地表現出文章的感情基調。

三、利用多媒體聽讀結合,在聽讀中培養感情

在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時,通過對語言、文字、句段的訓練,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以聽促讀提高閱讀水平。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必須聯系上下文,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了解句與句之的聯系,清楚每個自然段的意思,這就要求學生邊聽邊小聲跟著模仿。我每天都給學生播放多媒體課件中的課文朗讀。堅持這樣的練習,就能慢慢促使學生掌握普通話的標準發音,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提高閱讀水平。

如讀《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師結合多媒體朗讀用哀婉的語調描繪情境:“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教師悲傷的語氣,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們送別總理的感人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把無限悲痛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傳導給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學生深深熱愛和緬懷總理的思想感情。

四、通過激情朗讀,升華課文主題

當學生有激情地一次又一次朗讀課文時,學生的情緒已經完全高漲,達到了“情滿而溢發”。此時教師若停止有關情感的訓練,那么從整個情感過程來說,是不完整的;從學生真正的受益來說,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的情感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激情朗讀,更重要的是煥發學生內心的情感,激發學生心中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本性,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學生把自己的情,自己的體驗融入課文,是至關重要的。這一步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根據課文材料,加入自己的情感,再次激發情感,重組教材,從而使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充分表露,達到情感教育的新的高度。

我在近二十年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總結與探索。我的朗讀教學在學校卓有成效。能使學生從中感受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促進作用。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有效的朗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這可以為學生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更幫助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