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課堂上處處是活動,可謂熱鬧非凡。但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活動熱熱鬧鬧結束后,頭腦依然一片空白。他們的知識、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小組合作學習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活動有余,思維不足”已成為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種通病,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組建合理的學習小組

小組成員的搭配應注意優(yōu)勢互補,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以學生自愿為原則,力求各組綜合能力上的均衡,以便組與組之間開展公平競爭。一般每組4~6人較為合理,并由組員推選小組長,負責本組的學習活動,避免小組合作學習時,有的人搶著說,不會聽別人說,或者有的人不說,盡讓別人說的現(xiàn)象。應對小組長進行培訓,講清小組學習的目的、作用,教給他們怎樣組織學習、討論,如何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如何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這樣,學生在小組內才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意見,拓展思路。

二、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1.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來,積極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虛心聽取別人不同意見的習慣。再次,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實踐、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

2.保證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小組合作交流時間太短,會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沒有充足的研討時間,就不能引起爭議。沒有不同意見的爭論,就不能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如果合作交流時間充足,每個學生就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及時組織學生交流反饋。小組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同學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各小組向全體同學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大家共同切磋,分享研究討論的成果,共同糾正錯誤。對于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忙找出解決的辦法。

4.鼓勵小組之間的競爭。在小組匯報的環(huán)節(jié)中,要創(chuàng)設和鼓勵小組與小組的競爭。有了競爭,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用集體榮譽感激發(fā)小組的積極性和合作性,促使每個學生高效地動起來。

三、教師應融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

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有的教師在準備下一個上課的環(huán)節(jié),有的教師在觀察有無學生開小差,還有的教師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顯然,教師并沒有進入到角色中去。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當既是參與者,也是引導者,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小組討論,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度和方向,以便隨時引導學生的合作學習。對進展快的小組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對進展慢的小組要及時進行指導,增加他們的信心。教師的參與、引導和激勵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催化劑。

三、建立有效的評價制度

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應以“小組合作表現(xiàn)”為主要標準,將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由激勵個人向激勵小組集體合作達標轉移,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由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向關注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的生成相結合,由教師評價為主體向學生充當評價主體轉移,建立多元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評價體系。評價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是否全程參與、有效參與,是否認真傾聽、主動協(xié)助他人,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及能否尊重、吸納、融合組內其他成員的意見。充滿人文關懷的評價能使學生吸收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師生之間教學相長。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促使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它有力地挑戰(zhàn)了“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因此,我們應當對此加強研究,努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