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作者:陜西省子洲縣東關小學 陳亞飛
發布時間:2014-11-21 11:36: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與研究》是我校的科研課題,也是我校教改的突破口。但是,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不少教師一味追求形式和花樣,使課堂華而不實,甚至課堂教學環節明顯有些做作,這對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力很不利,也影響著我校的科研課題的研究。為此,我就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談一點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小組合作的問題選擇
小組合作解決的問題如何確定,這是有意義合作學習的關鍵,在學習任務簡單,自主學習時間充分,多數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一味地搞小組合作學習是無意義的。我認為教師應注意選擇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具體地說,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最佳。
1.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夠時,應開展合作學習。
例如:在“認識長方體”的教學時,要求每個學生制作一個長方體模型后,再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在時間上顯然是不允許的,而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內通過分工合作,讓學生借助小棒、橡皮泥,先搭建一個長方體框架,這樣就認識了長方體的頂點和棱的特征,再幫這個框架“穿上衣服”,學生又認識了長方體面的特征。這樣的小組合作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長方體的認識。
2.教師創設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開展合作學習。
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給學生準備了三套實驗材料。在分組實驗時,組內成員分工協作,有的拿著圓柱,有的用圓錐裝滿水往圓柱里倒,有的觀察高度,有的記錄結果。每一次實驗結束時,對實驗結果進行組內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并形成小組實驗報告。進行組間交流時,有三組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意見一致,有三組則意見不一,有個小組代表說:“我們進行了三次實驗,用圓錐裝滿水往圓柱倒三次,都沒有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組代表說:“我們組實驗時,用圓錐裝滿水往圓柱里倒第二次時,圓柱就滿了。”甚至有個小組代表說:“我們倒一次就滿了。”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這時有同學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每組同學量一量圓錐和圓柱的底和高。創設這樣的挑戰性問題,既能使小組合作達到熱烈的討論,又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使學生對圓柱和圓錐必須同底等高這一必要的條件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小組合作時,教師要給出明確合作任務
例如:教學“在2、4、6、7、10這五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為什么”這樣一道開放題時,教師依次出示以下幾個極富思考性的問題及環節:(1)請每位同學都獨立思考,盡可能多地找出與眾不同的數;(2)請每位同學整理自己的思路,準備小組匯報;(3)小組交流;(4)小組整理結果,準備全班匯報;(5)全班交流。這樣有步驟的小組合作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促進自我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別的同學那里看到解決問題的另一些角度。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擴展解題思路,鍛煉了學生多向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教師應注重創設小組合作情境
例如:吳正憲老師在教學“平均數”一課時,在一開始就將學生分成兩組,每組選出三個代表進行拍皮球比賽,這一合作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比賽十分激烈,當每組三個代表拍皮球的總數比出勝負時,吳老師加入了總數少的一組,把相同時間內拍的皮球次數加了進去,這樣負的一組反敗為勝。這一情境的創設使得原來勝的一組學生不服氣,于是他們就尋找問題,有位學生向吳老師提出意見,說:“吳老師,我認為這樣比不公平。”這一問題的提出正中吳老師的下懷,吳老師反問:“為什么不公平呢?”這位學生說:“我們組是三個人拍皮球,他們組是四個人拍皮球,當然不公平了。”吳老師接著問:“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比較才是公平呢?”經過學生思考、發言:引出了平均數的概念,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組合作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構建屬于他們自己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提供給學生更多地展示屬于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的機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解釋和評價他們自己的思維結果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