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包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以《閱讀大地的徐霞客》為例
作者:西安市雁塔區(qū)大雁塔小學 趙 懿 胡 軍 董康樂
發(fā)布時間:2014-11-21 11:32: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依托學校承擔的十二·五全國教育信息技術專項課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搭建了多媒體“一對一”環(huán)境下的智慧教室,讓集電子化課本、學習資源、教學平臺于一身的電子書包進入語文課堂。為了能進一步說明研究的成效,現就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課《閱讀大地的徐霞客》為案例加以論述。
一、“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教學目標的設定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全文緊扣一個“奇”字,寫出了徐霞客這位“奇人”和他的“奇書”。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讀通和讀懂課文。徐霞客所處年代距今久遠,課前應要求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了解徐霞客生平,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經過一個學期的電子書包的使用,學生對多媒體教與學的資源很感興趣;對電子書包相關操作也比較熟悉。學生已經具備了在教師引導下,利用電子書包自主學習本課的能力。
二、“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教學過程的設計
環(huán)節(jié)一:推送任務,診斷教學。
(1) 利用電子書包檢測學生課前對于字詞的掌握情況,檢測完畢后,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解、分析,實施補救性教學。(2)檢測學生對于課文的熟悉度,利用電子書包推送有關課文內容的填空題或者選擇題。學生利用電子書包作答完畢后,教師利用檢測反饋,給予學生適當講解,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策略說明:學生喜歡比賽,特別是現場競賽,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將字、詞及課文內容等知識變換為檢測題的形式,利用電子書包方便快捷的“數據分析”及交互式一體機組成的教學平臺,高效地在檢測中達成目標。通過對檢測結果的分析,針對普遍性錯誤,教師能及時調整思路,把握課堂節(jié)奏,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同時讓學生的分析、總結歸納等能力得到及時地培養(yǎng)。
環(huán)節(jié)二:基于問題,自主探究。
這一環(huán)節(jié)圍繞“為什么說徐霞客是‘奇人’,他寫的書為什么被稱為‘奇書’”展開探究性學習。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教師給學生發(fā)送一個百度詞典網址的鏈接,學生自主查找到“奇”的含義。第二步:根據“奇”的書面字義,自學課文,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結合背景描寫,思考徐霞客“奇”之所在?學生自主學習,默讀課文,畫出表現“奇”的句子,并且適當地添加批注。第三步:學生匯報,教師適當引導,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思考。
策略說明:電子書包的意義在于變更教師的教學手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找準切入點“奇”,通過利用電子書包在線解釋及自學課文,讓每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充分的學習時間,將“奇”從抽象到具體化,在相互交流與補充中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學生的聚合思維、聯(lián)想思維。
環(huán)節(jié)三:拓展閱讀,遷移運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借助學生對于課本中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的理解,利用電子書包發(fā)送給學生《徐霞客游記》中精彩的片段及《徐霞客游記》整本書,學生自主選擇、自主閱讀,讀完后以各種方式交流感受,加深對于 “奇人”、“奇書”的理解。
策略說明:電子書包的海量信息是學生語文學習、拓展的有力支持。在大量的補充閱讀中,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也能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
環(huán)節(jié)四:提煉升華,鞏固延伸。
(1)教師回顧《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及徐霞客的品質,借問題“課文題目為什么叫《閱讀大地的徐霞客》”升華文章的主題。(2)分層作業(yè):a.繼續(xù)閱讀《徐霞客游記》,寫感悟上傳平臺,生生之間互相交流。b.用100字左右簡單介紹徐霞客并上傳。
策略說明:在電子書包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作業(yè)布置,既能提高學生對作業(yè)的興趣,還能充分利用其交互性,促進學生的表達與交流,真正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通過實驗,我們進一步明確電子書包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正如祝智庭教授定義的那樣“從硬件設備角度上講,電子書包就是一種個人便攜式學習終端”。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科學使用,注重把握電子書包與課本結合的“度”。當然,基于電子書包的各學科的有效教學模式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電子書包應用于教學是大的方向和趨勢,是將來教育教學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