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指導技巧初探
作者:華縣杏林鎮(zhèn)龍山小學 薛欣麗
發(fā)布時間:2014-11-21 11:30: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是學文、說話、寫作的入門階段。但多數(shù)學生由于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認知的膚淺,因而對有關說話、作文等表現(xiàn)顯得十分的艱難和不到位。因此從提高學生的基本語言文字能力,改進習作教學的質量,指導學生從寫作技巧的角度提高語文基礎能力,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課題。
一、寫作如烹調(diào),“食材”很重要
寫作的基礎在于材料,素材積累豐富,思考就會有深度,內(nèi)容就會有廣度,思維就會有寬度。文如烹飪,有了充足而又上乘的“食材”,才有可能烹調(diào)出美味佳肴,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葉圣陶在《作文論》中指出:“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充實的路走去,沒更可靠的預備方法”。葉老的論述,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小學習作教學應著力于促進兒童的表象觀察能力的拓展,使他們獲得盡可能穩(wěn)定、鮮明、深刻的印象。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兒童記憶中表象的穩(wěn)定度、鮮明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加工,思維越活躍,創(chuàng)造性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寫出內(nèi)容生動,想象豐富,富有動感的好作文。
二、觀察有技巧,善用效果好
小學生年齡小,認識能力差,還不具備較高的觀察技巧,觀察活動往往籠統(tǒng)不細致,粗略不準確。教師在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事物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和豐富性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腦思”等綜合感知,全方位反映,多角度思考,最終寫出生動活潑的文章來。
觀察要抓特點,詳觀察。孩子們觀察事物容易走馬觀花,抓不住特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感受它們的美好。
觀察要分主次,細觀察。觀察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一步一步,步步為營。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體會觀察有序進行。觀察景物場面時,要注意空間順序,由近及遠,由表入里,由淺入深,要注重事件的發(fā)展順序,弄清楚是什么,為什么,干什么。
觀察要與思維并舉。在觀察中展開想象,使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及古,引導學生著重運用所儲表象,打比方,做比擬,從而豐富感受,擴展思維,提高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表達力。
總而言之,學生只有在觀察中才能放飛心靈,才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生活。進而把大千世界與個人情感交融在一起,用自己的真情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用真誠去對待生活。寫出的作文也因之而真實,表達的思想也因之而本真,抒發(fā)情感也因之而真切。
三、材料豐而全,盡情去發(fā)揮
1.要搭建一個讓學生觀察——材料——思考——文章的舞臺。孩子們觀察到新鮮、有趣的事物后,總是樂于與人交流的,而良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能夠大膽地當眾說話,在瞬間思維下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這對提高表達能力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舉措。
2.要教會學生在舞臺上表演的基本技能。讓兒童在極其自然的、無拘無束的環(huán)境中進行科學的說話訓練,談論日常生活中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讓學生無拘無束的說話,提升學生的文字功底。
3.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天空”,傳統(tǒng)的命題作文,學生往往需要應付基礎訓練上的作文命題,只能違心地說著蒼白無力的話,豐富多彩的生活淹沒在條條框框中。我經(jīng)常不出題目,鼓勵學生用心訴說。學生的筆下閃耀著生活的氣息。同時,在習作的表達形式上往往有許多人為的堡壘,過多的條條框框使學生處處受束,時時受限制。為了使學生說真話,表真情,教師要淡化文體,提倡自由表達,開辟更多符合小學生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作文樣式和內(nèi)容,使他們?nèi)菀渍业阶约旱呐d奮點,不拘一格地把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加強學生自主擬題作文,讓他們真心享受自由表達的權利。
我們提倡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摒棄成人化、文學化、模式化,倡導觀察生活,還原生活、反映生活,讓小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表達自由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