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三幼兒園 武小琰
發布時間:2014-11-21 11:30: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正如《幼兒園指導綱要》中說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是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最佳選擇,對全面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十分重要。現在我就從事幼教以來自己在故事教學活動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游戲激發幼兒學習故事的興趣
夸美紐斯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并負有改造它的使命。”其實我們也知道游戲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游戲化教學可以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教師把游戲應用到故事教學中,可以激發幼兒學習故事的興趣,進而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1.角色對話游戲。
教師在故事教學中,可以嘗試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成角色,讓幼兒分角色進行對話。如,教師可以將《彩色奶牛》講給幼兒聽,待幼兒完全理解故事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扮演小白兔、小黑貓、小花鹿、灰狐貍、牛大叔等,進行故事情景對話。在角色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幼兒加以引導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在不影響故事發展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情節和臺詞。幼兒在參與角色對話的同時,能夠增強自信心,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寓教于樂中完成學習并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2.搶答游戲。
教師在設計故事教學中,可以嘗試進行搶答游戲。如把故事《金絲猴吃香蕉》設定成搶答背景。以10人的大班為例,我把5個幼兒分為一組進行搶答。首先,我大聲朗讀故事,并且給幼兒充足的思考和整理時間。然后我提出事先準備好的問題:“香蕉皮是誰扔的”、“誰踩到了香蕉皮”等,讓幼兒積極搶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控制幼兒的情緒和保持公平性。幼兒通過競爭能極大地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同組的伙伴齊心協力回答問題能增強幼兒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進而有效地增強幼兒在故事教學中的愉快的游戲體驗,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幼兒難忘
大膽開拓創新,采用獨特的教學形式。實驗表明,這對幼兒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具體做法是:
1.設置懸念中斷故事法。
講故事時,我通常不把故事內容生動形象地完整講述,而是借助語言的力量,喚起幼兒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幼兒的求知欲,產生一種懸念。我伴以適當的面部表情和手勢,把故事講到情節發展高潮時,中斷故事內容設置懸念,引導幼兒進入角色,說說故事中的動物和人物會怎么辦?提問幼兒:“如果你們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做?”如:故事《雷鋒的故事——送大娘回家》里,當講到下著瓢潑大雨大娘抱著一個孩子,拖著一個孩子又沒帶雨具艱難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做?當時有幾位小朋友說要把自己的雨傘借給大娘還要幫她抱孩子,要助人為樂,就在他們說到這里時,我及時表揚了他們并請他們說說要這樣做的原因,這不正是為幼兒表達提供了平臺。他們不再是被動地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而是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傳授知識,創編故事內容的形式,對發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表演復述活化故事法。
過去把故事連起來請小朋友完整地再聽一遍的形式顯得呆板,不可取。我如今是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內容表現出來,讓孩子們邊表演邊復述故事的內容,為此我努力為幼兒創設 寬松和諧的環境、輕松活躍的氣氛,借助優美的音樂、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幼兒最佳學習狀態,讓幼兒產生“我要說”而不是“要我說”的意識。如在講述《勤勞的人起得早》的故事時,在介紹故事內容后,請幾位幼兒分別扮演羊媽媽、小羊、太陽公公,教師熱情地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并扮演美麗的喇叭花,展開了一場繪聲繪色的表演。其他幼兒都躍躍欲試,想參加故事中的對話、動作表演等。這種表演復述法滲透了教師與幼兒語言、動作、情感的結合,既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孩子們多方面的健康發展。
在利用故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時,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科學地有計劃地進行訓練,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這樣幼兒的語言表達一定會健康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