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基礎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第二初級中學 韓 磊
發布時間:2014-11-21 16:00: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新課程的引領下,語文課堂變得更活了,學生的能力變得更強了。但是,在看到學生諸多可喜變化的同時,我和許多同事也發現,現在的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這方面的能力卻顯得越來越差了。那么如何轉變此類現象呢?
一、基礎知識的掌握是語文教學的根基
任何新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語文基礎知識的內容,前后左右都有內在的聯系,系統性、連貫性較強。因此,講課時把新舊知識緊密地銜接起來是十分必要的。中學語文教育屬于言語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言語交往能力。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是整個中學語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著支撐、促進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作用。無論從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哪個角度來分析,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現代語言基礎知識層面上來。現代語言基礎知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一刻也離不開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的有效教學自始至終是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
二、重視課堂練習,促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
語文知識教學的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任何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因此一定要防止“學語言,不言語”的偏向,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盡可能多的活動機會,讓他們手、腦、口、耳不停地活動,在運用語言的操練中掌握語言。教師要善于運用教練式的方法,在教學的各個步驟,引導學生主動地、積極地進行語言“操練”。在準備新課時,應讓學生閱讀教材,進行預習,提出疑難,明確自己學習的重點。還可以要求他們溫習與新課有關的舊知識,做一些預習性練習。在聽課時,應引導學生對語例進行認真的觀察、比較、分析,進行歸納、概括,明確概念,理解法則和規律。語言操練應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不僅在鞏固舊課時可以讓學生操練,多做應用性的練習,在講新知識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理解語文知識。語文知識教學,要著眼于培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必須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體會別人的文章,檢查自己的文章,把漢語知識變成幫助閱讀,幫助作文的有用工具。
三、明確教學目的,合理引入課堂教學
第一,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學生們愿意去學習語文,了解祖國的文化和歷史。第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自主地進行課前預習、自發地愛好閱讀大量的課外書、大膽地去尋找語文書中的不妥之處……第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學生不能只是掌握幾個生字、生詞,會背課文,他們還要通過學習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學會去熱愛大自然,關心小動物,關愛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朋友,還有無數的陌生人。第四,鍛煉應用的能力。在語文課中最具體的表現應該是作文,但不局限于此。他們將樂于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聽說讀寫,樣樣精通。第五,培養學生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語文學習不可能從頭到尾輕輕松松,這中間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在書中的榜樣身上學習他們與困難作斗爭的精神,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與困難作斗爭的快樂。從而培養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
四、熟悉考試命題,提高學生綜合成績
從歷年中考命題走向來看,課內閱讀試題比例呈頹勢,似乎不需要努力學習課文了,其實大謬不然。筆者認為,課文不但需要學,而且要努力學好、用好。理由如下:其一,中考與高考畢竟不同。高考前,全國各省舉行的語文畢業會考,屬于合格性的考試,考試主要內容是課本上的;高考則是選拔性的考試,考試內容都是課外的,僅就語文閱讀試題 (特別是畢業部分)而言,課文應占一席之地,從全卷來看雖然課內閱讀的比重不大,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口因為考試作為目前最公正合理的選拔人才的手段,有時一分之差,就可能決定一個考生的前途和命運。這才是不容回避的現實。 課文是“例子”,是傳授課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進行人文教育、培養審美情趣的主要憑借。中考閱讀試題主要考閱讀理解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課文的閱讀實踐。語文學習要舉一反三。試問,如果沒有課內的“一”,哪有課外的“三”?完全離開課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施,也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語文知識的教學內容是統一的、固定的,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卻可以靈活多樣,異彩紛呈。教學方法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