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 提高學生傾聽能力策略探微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郊初中 紀 華
發布時間:2014-11-21 15:59: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音樂是一門以聲音為傳播媒介,以聲音為表現渠道的藝術形式,馬克思就曾說過,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由此可見,聽覺是音樂教學的開山之石,而學生的聽覺體驗則是音樂教學的基礎保障。所以,初中音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聽覺訓練與聽覺體驗,將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音樂傾聽能力滲透并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欣賞、實踐與創造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耳朵與聆聽音樂的心靈。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意識到音樂傾聽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生注意的參與,更加需要學生真情實感的參與,這就要求我們,在音樂傾聽能力的培養與教學中,應繞開“盲目聽”的教學誤區,通過正確的引導、有效的策略引領學生踏上“用心聆聽”的音樂之旅。基于此,筆者從有效刺激、回歸主體與活動介入三個點入手,就如何培養學生學會聆聽音樂的耳朵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有效刺激,提升有意注意品質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較為穩定的注意品質,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這個注意力優勢,通過有效的教學刺激,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目的明確的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情感注意,引導學生們在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能夠投入自身的真情實感,用心去聆聽音樂,用心去品味音樂。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尋找他們的注意源,為教學設計最具說服力與震撼力的教學刺激。
備課七年級音樂上冊第一單元《天山之春》中的《牧馬之歌》時,考慮到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主要圍繞著哈薩克族民歌及風土人情展開,具有鮮明而濃厚的民族特色,因此,在教學導入的設計中,為了有效吸引學生對“哈薩克族”的注意力,有效刺激學生進入本課教學主題,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哈薩克特色歌舞——《心愛的冬不拉》。通過歡快的歌舞視頻,引領學生們用心聆聽,感受音樂情緒,領略哈薩克族的風土人情。在導入主題,渲染氣氛的基礎上,筆者播放了本課教學重點——哈薩克族民歌《牧馬之歌》,引導學生們用心聽音頻,說一說你聽的感受。在這個傾聽活動中,筆者將文化背景與音樂本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們根據自己所聽到的,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大膽地展開聯想,說一說自己對這個少數民族的了解與認識。
二、回歸主體,合乎音樂個性需求
在音樂傾聽教學中,筆者十分關注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尤其是在聽音訓練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感受,回歸主體,留有余地,充分促進學生音樂個性的發展。
在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花季如歌》中《我聽見時光的聲音》的欣賞教學中,筆者考慮到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圍繞著青少年風華正茂的花季歲月展開,對于正處于花季的學生們而言,他們對這個話題最有發言權,也最有想象權。因此,在這個欣賞教學中,筆者嘗試以詩歌——《獻給青春的花季》為引線,通過配樂朗誦的欣賞,以流水般輕緩的方式流過學生們的心間,打開學生們青春的心扉,引發學生們對“青春”這個話題的關注。在這個基礎上,筆者播放《我聽見時光的聲音》,引導學生們結合自身的生活體會,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在情緒,并以“致花季”為主題,以這首歌曲為背景,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在這個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們在聽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結合背景音樂,以詩朗誦、小組合唱、角色扮演或者歌舞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花季最真摯的情感。
三、活動介入,增強音樂學習趣味
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活動意識以及較為獨立的活動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將抽象的音樂鑒賞知識、單一的音樂教唱練習、乏味的音樂知識講解融入到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以此增添音樂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音樂實踐的積極性,化靜為動,變單一為多元,從而實現音樂課程的綜合性,凸顯音樂教學的活動性,讓音樂互動變得更加順其自然。
總之,音樂是一門以聽覺為基礎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激發學生的聽覺體驗是我們教學的關鍵與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區分“盲目聽”與“用心聽”的區別,引導學生們開展有益的聽覺活動,激發學生們真實的聽覺體驗,培養學生用心聆聽音樂的習慣,提高學生們感受音樂、鑒賞音樂、創造音樂的自主學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