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于現實問題的 地理課堂教學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三余中學 張孝偉
發布時間:2014-11-21 15:56: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旨在不斷提高學生認識自然、享受生活、指導實踐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生產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
一、現實問題的選取原則
1.鮮活性原則。
“現實問題”的選擇按照相關知識與能力主題的要求,選取的“現實問題”最好是當下的、身邊的、熟悉的,同時要注重其對未來可能的預見效果,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2.針對性原則。
作為教學案例,它是教材相應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貼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在選取時,不能隨意,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要符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如果脫離了地理教學目標,那么課堂教學的效率就難以保證了。
3.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將是其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最大動力。選擇有趣的“現實問題”無疑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4.探究性原則。
將“現實問題”引入地理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他們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選擇“現實問題”不能太簡單,讓學生一眼看穿,而是要留給學生探索的空間。
二、基于現實問題的地理課堂的構建策略
1.以“實”布境,拉近理論與現實的距離。
當前的地理課堂與現實生活相分離,學生感覺地理知識是抽象的,與現實生產、生活問題相關性不大,甚至覺得地理知識是“無用的”。如果將“現實問題”融入課堂,讓學生在由“現實問題”布置的情境中學習,就可以拉近理論與現實的距離,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降低學習的難度。
2.以“趣”生疑,在趣聞中激發認知沖突。
有趣的案例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選擇有趣的“現實問題”并不僅僅是滿足調節課堂氛圍的需要。利用“現實問題”進行地理課堂教學,重要的促使學生在了解現實案例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產生疑問。有了疑問,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去質疑、釋疑。如在學習“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向學生介紹“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搶鹽”的風波。學生對這個事件很感興趣,但是最終并沒有出現食鹽緊缺的狀況。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中國人為什么會出現搶鹽事件呢?為什么核污染沒有影響中國沿海地區呢?由“搶鹽事件”激發學生思考日本附近海域的洋流、大氣環流狀況及其對福島核污染的影響等地理問題。
3.以“問”促思,在問題探究中內化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力。引入“現實”不是給課堂“灌水”,而是為學生的思維“點火”。 羅素說:“唯有大量懷疑論之方策才能扯去把我們與真理隔絕的帳幔。”在與學生一起分享“現實”時,更應該及時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如在學習《產業轉移》時,筆者與學生一起看了“2012年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知名品牌紛紛關閉在華制造企業”的視頻短片,阿迪、耐克等運動品牌服飾,學生都比較熟悉。正當他們議論紛紛時,筆者及時提出問題:①阿迪、耐克等企業為什么在上世紀90年代從歐美轉移到我國呢?②現在這些企業為什么又舍中國而去呢?他們為什么選擇東南亞作為新的生產地?③這樣的狀況,對我國與東南亞地區有什么影響?④面對如此狀況,我國應該如何應對?這些“現實問題”,推動學生不斷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產業轉移的影響等知識。通過探究這些 “現實問題”,學生也將課本知識逐漸內化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思想”。
4.以“用”固知,在應用中提升認知層次。
學習的目的在于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進而去探索未知世界。地理又是一門同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因此,教學時教師應設計實踐問題,培養學生的地理應用意識,使他們體驗到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總之,現實問題是地理教學的新鮮血液和地理教材最重要的補充,是增強學生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地理和現實問題結合時,地理知識才是活的知識,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