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文學作品猶如浩瀚的星空,亦如深邃的海洋。我們閱讀的過程,便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也是一段生命的旅行。

歌德說,“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正如李商隱的“錦瑟”篇,自從它問世以來就引無數專家學者折腰,然而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都沒有達成基本一致的認識,恐怕永遠也不會,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喜愛。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因此,閱讀經典不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必須置身其中,細細品味、用心體悟方可尋得一二。語文閱讀教學就應該本著這樣的原則,引領學生尋幽探微,發現其中的奧妙。

細節,往往凸顯人物心理和性情。例如,人教版《鴻門宴》第一段中描寫項羽聽聞曹無傷帶來的消息之后是“大怒曰”,而第二段中劉邦聽了張良的報告之后卻是“大驚,曰”。以往,人們關注更多的是他兩不同的神態,很少人注意到其中的標點的細微區別。大家看,項羽“大怒曰”是連用,而劉邦“大驚,曰”用逗號隔開。項羽直接“曰”,而劉邦稍作停頓才“曰”。從這個標點的不同使用其實已經看出二者行事、性格的不同。項羽遇事少思考,容易頭腦發熱,而劉邦的短暫停頓實際上就是對突發事件的一個快速思考,這樣就少了一些沖動,多了一些理智。再比如人教版《林黛玉進賈府》中,精彩的細節更是俯拾皆是。僅一個“笑”字,就讓人體味不盡。當黛玉初進賈府,人們給她介紹王熙鳳時,文中寫道:黛玉忙賠笑見禮,以“嫂”呼之。好一個“賠笑”。黛玉剛剛見過賈母,二人抱頭痛哭,此時應該還沒有緩過神來,黛玉怎么可能真正的高興。因此,這里的“賠笑”也僅僅是“陪”,那只不過是寄人籬下的無奈罷了,同時也表現了黛玉言行舉止的謹慎小心。

細節,往往承載著人物的情感。例如,人教版《雷雨》中當周樸園和魯侍萍相認之后,侍萍有一句經典臺詞。她說,“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的連你都不認識了”。當花容月貌被歲月的風霜侵蝕的面目全非,一身疲憊的侍萍再見到曾經愛過她傷害過她的舊情人時,多少辛酸多少悲哀多少感慨豈能用言語說得清,然而一句”連你都不認識了“卻不經意間流露出了多少溫情。是啊,歲月能消磨掉容顏但終究帶不走心靈的痕跡。無獨有偶,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第五節寫劉和珍遇難的經過時,魯迅有這樣一句話:“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這里,魯迅用了短句,很多停頓。他沒有說“我沒有親見,聽說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細細品味,倆句意思一致,但表達的情感卻大不一樣。一字一頓,總會不自覺地讓我們想到魯迅寫此文時,大概是哽咽著的。觸摸文字,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青年學生的真切的愛,還有失去戰友的深沉的痛。

細節,往往營造出別樣的意境氛圍。例如,柳永在《雨霖鈴》中描寫男女主人公分別時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處的“執手”就不能改成“牽手”或“拖手”。因為“牽手”太輕,總給人輕輕觸碰彼此的感覺,表達的情感就不會那么深。而“拖手”不僅沒有了情味,就連那點詩意也被破壞殆盡。只有著一“執”字,才能讓我們感受到彼此緊握著雙手,生怕今日的剎那放手會成永別的難舍難分。同時,也會讓我們聯想到“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的亙古誓言。那份情,那份愛,那種悲,那種苦,都在這“執手”二字里。

以上僅僅是一鱗半爪,像這樣的例子在經典課文中是不勝枚舉的。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肯靜下心仔細品讀,用心品評,去挖掘思考那些人跡罕至寂然幽靜的地方,“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一定會讓我們在細微處發現大驚喜。